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改革开放40年:百姓市场的变化足以让人欣喜

2018-11-03 10:02 北京晚报 TF019

1978年,我住在原崇文区东花市地区的虎背口。那里,南北一公里左右的小街上,只有一家国营副食店、一家菜店。

刘来全


资料图

副食店不算小,品种比较全,有猪肉、牛羊肉、鸡蛋和各种副食调料等。街坊们买啥都要上这个店里,因为好多东西都要凭副食本和各种票购买,到别的副食店去人家是不会卖给你的。这个副食店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像小木箱一样的验蛋机。小木箱里装了几个灯泡,小木箱上面是几排小洞,正好可以放鸡蛋。每当我们买鸡蛋时,售货员就会把鸡蛋放在小洞上,打开开关,灯泡一亮,就能看到鸡蛋有没有坏的。售货员很认真,他们会把鸡蛋转一下,直到确实没问题,才会称好卖给顾客。因为鸡蛋都是冷库来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坏的,每月供应得本就不多,要是再有几个坏的,就惨了!

副食店旁边是个蔬菜商店,但供应短缺,平时没货,每天菜一来大家就拿着篮子跑来排起长长的队。不管什么菜都买,因为品种少,还按户供应,所以卖啥买啥,买啥吃啥,根本没有挑选的余地。

1993年,虎背口拆迁,我家搬到了朝阳区松榆里。刚来时只有一家小型的首航超市,里面货品不少,但店铺规模不大。小区的居民都到这里来购物,因为人多很拥挤,尤其收款时,往往要排很长的队。

后来又建了一个大型的京客隆超市,情况就好多了,因为这个超市很大,还有两层,有扶梯,居民们拍手称赞。

再过几年,街道办事处为方便群众,又在松榆北路建了一个大农贸市场。这市场很大,也是两层有电梯。一层有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等,品种特别全;二楼是服装百货,太方便了……

社会发展到现在,实体店、网店并驾齐驱。从四十年间市场的变化,足可以想见餐桌的变化。

感慨万千!

(原标题:从市场想到餐桌)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曾经买菜也得帮抢,如今烦恼没了,老北京邻里那股热乎劲儿却淡了

“老副食店”范儿的桂香村:葡萄奶酥飘奶香 酥皮一触便成渣儿

北京这家老副食店开了61年 秘诀就是有大家怀念的老味道

怀旧风盯上京城老百货副食店 海魂衫回力鞋独特好用

北京60年历史老副食店关门停业 开启新时代生活会更好

北京61岁副食店即将闭店 网友:进门就像穿越了半个多世纪

五十年前老北京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俩地儿 北京最后一家国营粮店在哪?

二里沟副食商店“重新”开张 政府将便民店开到百姓家门口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