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特刊8:呼吁老楼加装电梯 委员社区调研源于晚报新闻
2016年9月,北下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与北京恰智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签署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协议,随后引入相关公司在小区进行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几乎同时,北京市住建委等10个委办局也推出了在城六区试点24部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补贴政策。
租赁式电梯,可以说,是2017年开年最热的一个关键词。
北下关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郭聪利说,根据调查他们发现,居家养老真正有需要的,是那些下不了楼的、卧床的老人。彭勇对此深有感触。她2012年到社区履职,书记主任一肩挑。每年年中和年底,她都要邀请居民座谈,征求大家意见,“有没有自己想办的事?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帮忙解决的?”那些下楼困难的老人提出,希望能给他们加装电梯。
这就牵涉到适老化改造。2016年9月,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与北京怡智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签署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协议,随后引入相关公司在小区进行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几乎同时,北京市住建委等10委办局也推出了在城六区试点24部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补贴政策。
“居民的想法和政府的计划擦出了火花。”北下关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郭聪利说, 9月初,街道马上给辖区内的31个居委会开会,做居家养老统筹,内容主要是向居民征求安装租赁式电梯的意见。社区服务中心希望通过北京怡智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找来的资源,让专业的电梯服务商,解决老年人的出行难题。而增设电梯动辄几十万的高昂费用,怡智苑公司找来投资方先期投入,采用租赁的形式,分摊居民担心的资金压力。
原本计划2月中旬完成电梯内部装饰,月底完成验收工作,验收一结束,居民就可以马上使用电梯了,但是,因为电梯验收面临着新标准,电梯总设计师郑宏安说,所以这部电梯至今迟迟没有投入使用。不过,这项工作也在抓紧进行中。
其实,早在2009年,北京晚报就进行过《社区电梯“生存”状况调查》系列报道。当时,记者深入20多个社区,通过准确详实的事例,剖析了一些社区在电梯上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报道刊发后很快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读者们纷纷打来电话反映社区电梯问题,并在电梯安全、维护保养、解决加装电梯难题等问题的解决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本报记者、原北京市人大代表张风也一直关注老楼加装电梯。他在北京两会上多次为此奔走呼吁。在张风代表和本报共同的推进努力下,2010年,市住建委、规划委等七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若干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定,老楼加装电梯需全部业主同意。但在实际操作中,加装工作举步维艰。张风说,不同意的人,有的甚至会抄起菜刀。有的阻碍施工,直接躺在挖好的地基坑里,最后逼得工程停止,无奈放弃。
所以,在电梯加装过程中,资金、施工难度这两大方面尽管也很困难,但更举步维艰的,是如何沟通居民,打通意见,让所有人都同意。
2015年2月,本报独家报道的座椅式电梯落户京城的消息,也曾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这也是自2010年《指导意见》出台后,时隔多年,老话题终于有了新进展。
这组报道不仅让人见识到了技术层面上的推陈出新,还引发社会和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当年3月18日,北京市涉及重大项目建设、老龄服务、残疾人服务、住宅建设、质量监督、规划、消防安全等方面工作的8个有关职能部门,共15名工作人员来到电梯所在的东花市北里西区,针对居民集资建起的本市首部座椅式电梯,展开现场调研。这也是政府部门首次将调研会开到居民家。
电梯的发起人、72岁的金老爷子说,他所在这个单元门,年纪最大的81 岁,还有好几个70多岁的,平时大家关系都非常好。因此,游说大伙安电梯的事,他当时并没费多少周折,除了一层的两户不需要外,楼上的8户人家,5户赞成,3 户不反对。所以,电梯很快就加装成功了。后来,有很多人前来“取经”。但是他听闻有相当一部分都卡在了沟通这个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