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特刊4:报道开墙打洞 心系百姓疾苦
从去年中旬到今年,北京城各城区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开墙打洞治理的工作,形式、重点根据各城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牵头部门也都不完全一样,总体来看,都是联合执法的形式。从去年开墙打洞治理工作已开始,记者就开始关注,一个城区一个城区地走,到如今,可喜的是,这项工作的进度不仅仅体现在速度和规模上,其根本也从封堵一扇门到了彻底根治的地步。
《北京晚报》59周年生日特刊版面赏析
去年7月,记者开始参与到与开墙打洞治理有关的报道中来,当时与之相关的正面报道很多,这些报道用数据说话,封了多少门,封了多少窗,记者实地探访后,开始有了疑问,不得不在这个大气候下“唱反调”了,于是出现了相关的负面报道。
那当时的八里庄社区举例,开墙打洞会带来安全隐患,但同时商户开墙打洞的经商行为,会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影响,楼体、居民这两者当时来看,似是被剥离开了。具体情况是,社区的开墙打洞封堵了,确实没有死灰复燃,但居民们所受的影响更大了。顺着各家商户贴出的指示牌,记者绕到了楼后,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这哪儿还是居民楼啊,每个单元门前都挂起了商户们的大广告牌,洗衣店、理发店的衣物、毛巾摆了满楼道,楼梯上也贴满了广告语。各家商户的户门大敞,随时迎客,噪音回荡在楼道中。老居民楼俨然成了市场,陌生人随意进出楼门当时是居民们最担心的安全隐患之一。
于是从刚刚入手这个课题,记者就把重点放在了后话上,当时各城区开墙打洞治理工作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如何避免商户们把经营转向楼道,很多街道还没有好的办法。“现在没有相关的条例,我们也在等政府进一步的工作安排。”记者在采访很多街道时,工作人员也强调,此次治理针对的仅仅是开墙打洞的违规,不是商户的经商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北京城“流行”过一段民房办照,房屋性质为住宅的民房被允许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这种做法还是受鼓励的。后来这件事收了口,民宅想办新照几乎不可能了,但已经办下来的营业执照则是可以续的,而且网上续办还方便得很。这算是个遗留的老问题了,眼下开墙打洞问题绝大多数都出在经商上头,恢复墙体和治理民宅经营,真的要割裂开来看吗?这是记者当时最大的疑问。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在治理开墙打洞问题之初,各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到经商扰民的问题,到去年下旬相关的采访中记者就发现,开墙打洞的侧重点也将经商问题囊括进来。
好比去年记者采访的安贞街道,记者一方面了解到了这项治理工作的艰辛,前期告知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了解到,街道已经开始做起了后续工作,一方面用防盗窗、摄像头等设备防止开墙打洞的死灰复燃,另一方面也有日常的巡查,避免这些民宅内的商户出现扰民行为。
那时记者也对开墙打洞经商的类型进行了归类,大致咱们分三种情况。平房胡同里头,有的居民开墙打洞,开个小卖部维持生计,解决这样的问题,不算太难,居民们多是通情达理的,相关部门在进行治理时,也会考虑到居民们的难处,帮大家解决生活问题。第二种情况是居民楼里用于出租的较多,开墙打洞治理后,尽管经营条件不利,商户们也不愿搬走,因为房租没到期,这是相对复杂一些的情况。而最为复杂的,则是沿街的那一大串商铺,很多情况都是企业的“三产”,开墙打洞零散外租,可以更多渔利,主要用于企业职工尤其是老职工的福利。除了私企,甚至还有国企,能不能撼动它们,是真正考研整治工作的一个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