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去中国人民大学看家书博物馆 纸上的温情再次打动你

2016-11-11 08:30 网络 TF005

2016年11月11日讯,中国人民大学的家书博物馆,是国内首家进行家书展览的博物馆,馆藏5万余件信札多为手写件,最早的写于明末,最晚的写于近两年,跨越了百年的岁月。

%e5%ae%b6%e4%b9%a6%e5%8d%9a%e7%89%a9%e9%a6%86

家书博物馆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古代,传情的家书是分离的人们寄托相思情的载体,“见字如见人”。海底的光缆缩短了亲人间通信的距离,亲笔书写的家信也慢慢淡出了生活的视野,甚至,在电脑和智能手机陪伴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从未想过键盘之外还有纸笔可以传情。中国人民大学的家书博物馆,是国内首家进行家书展览的博物馆,馆藏5万余件信札多为手写件,最早的写于明末,最晚的写于近两年,跨越了百年的岁月。

展览按家书写作年代为序,分为古代家书文化纵览、明清家书、民国家书、五十年代家书、留住家书等九个单元,共展示家书实物200组,信件1000封,相关老照片500张。

其中,镇馆之宝是《新青年》编辑部同仁之间的13封通信。这批信件大多由陈独秀所著,写作时间从1920年到1932年不等,收信人有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信中内容,则涉及了1920年《新青年》创刊、编辑同仁意见不一的分裂、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据说,这13封信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此前一直由胡适后人保管,后在嘉德春拍中被一位私人收藏家拍得,再由一名人大校友交付人大博物馆收藏。

家书博物馆里还藏有大量由普通人所写的家信,上到政府官员、军人,下到商人、学生,展示了普通生活的五味杂陈。特别是普通人的家书,总有着所在时代的印迹。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家书,屡有谈及当时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公私合营、人民公社。步入六七十年代,家书内容开始围绕着革命形势。改革开放时后,话题则绕不开恢复高考、农村改革、出国潮、下海潮等。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这是1954年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的一句,每每读之,我都深觉感动。严厉教育的面孔之下,藏着的是人父的一颗慈爱之心。

傅雷的这句话,不知有没有触动正在读报的你?有没有令你想起那些简单的过去?偶尔,不妨放下手机,拿起纸笔,用书写的楷体向珍惜的人倾诉衷肠。

GO提示

家书博物馆位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三层,每周一、三、五下午免费对外开放。个人参观无需预约,团体参观需提前电话预约,参观预约电话:88616101。

另外,家书博物馆常年面向市民征集家书、日记、回忆录等,只要是手写体家书均可,愿意捐赠的个人可以携带前往博物馆询问工作人员。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赵莹莹

分享到

30多年收藏万份名人书信,从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手稿里读历史

鲁迅的性格遗传了谁?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番话

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朱自清给亡妻,写而未达的书信留有哪些遗憾?

一封家书:黄炎培卖字助同人

北晚记者采访“熊猫慢递”4位写信者:写给未来 见字如面

“熊猫慢递”9年寄出万封信 衍生线上产品当年情怀仍在

四合院:融化笔头的文字 穿透现实的隔膜

梁启超钱钟书亲笔书信现身 重温近代文人的“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用书信打开历史 8位明星用声音扮演写信人

今年前9月北京新增减税降费超534亿,292个涉税事项可网上办

京津冀三地将建共享机制,共同确保京杭大运河通航

施工量前所未有、10万工人现场作业,雄安容东片区千栋安置房拔地而起

北京通州地下管线三维系统建成,为探查检修安上“透视眼”

郊区已飘雪,市区也不远了!今夜北京将迎雨夹雪

今年北京第二、三批老旧小区改造名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