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30多年收藏万份名人书信,从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手稿里读历史

2019-08-12 14:36 北京晚报 TF010

如今,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电脑替代了传统的书信、手稿。然而,知名学者方继孝却对书信、手稿情有独钟。30多年来,他已经收藏了上万份名人的书信手稿,包括王国维、陈寅恪、朱自清等一批学者大家。

近年来,方继孝根据自己对所藏书信手稿的研究心得,完成了十余本著作,并多次举办书信手稿展览。下个月,他收藏的一批共和国文化科技名人手迹将在北京展出。在方继孝看来,书信与手稿是一个时代历史的遗存,可以帮助后来人穿越时空,看清楚一段过往的历史,澄清一些谬误。同时,与历史上的名人“对话”,也能获得另一种心灵的沟通,获益匪浅。

臧寄谢缄

开始名人书信手稿收藏

方继孝属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生活在南城宣武门附近。他的祖父就是一位古玩爱好者。小时候,方继孝总能从祖父的柜子里翻出些珍藏的宝贝,诸如鼻烟壶、各种养鸟器皿等,尤其是喂鸟用的鸟食罐、饮水罐。这些器皿,则又与祖父喜好养鸟有关。于是,各种质地、款识的养鸟器皿装了满满一抽屉。每次出去遛鸟前,祖父都会换上心仪的食罐和水罐,自己也要换上体面的衣裳。“我问爷爷收藏这些有什么乐趣。爷爷告诉我,收藏是可以养心性的。”方继孝对记者说,自己就这样跟着祖父“入了道”。从六七岁开始,就有意识地把家里的砚台、香炉等一些小古玩收存起来。

中学时期,方继孝的父亲、大哥离京工作,时常给家里写信,他总是将来信珍藏起来。同时,信封上精美的邮票也让方继孝着迷,渐渐喜欢上了集邮。当时,北京的邮票交易大多集中在邮局门口,后来在月坛形成了市场。方继孝成为了这些地方的常客。“那时的集邮爱好者都有自己的集邮专题,认为最有价值的邮票是实寄信封上盖过邮戳的邮票。所以,很多人在邮市里挑选的大多是信封上盖有清晰邮戳的邮票。交易的价格也是按信销邮票的市场价格完成交易。”方继孝说,不少实寄过的信封里一般都还装着信,只是当时的卖家和买家都不在意。

上世纪80年代末,方继孝在月坛淘邮票时,意外发现了某出版社“处理”的一批信件,不少信封上写着“臧寄”“谢缄”等字样。方继孝敏感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作家的信件。果然,这些信札竟然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作家谢冰心等名家的手迹。“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的是文学专业,对这些文学大家充满敬仰,看到他们的手迹书信,自然如获至宝。”方继孝说。由此,他开始了名人书信收藏,这一收就是30多年。

残稿纸里

收获陈寅恪手书札记

名人书信的收藏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意外惊喜,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手迹令方继孝记忆犹新。2003年末,一位经营旧书的朋友电话告知,收到一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冯承钧先生所译的《蒙古与教廷》三册手稿,询问是否喜欢。方继孝看罢后欣然购下。在朋友随稿带来的一些零星书信残页中,一页发旧并有水渍的文稿引起了他的注意——熟悉的字迹颇像陈寅恪的笔体。方继孝小心翼翼地拿起这页手稿,轻轻地放在写字台上,仔细读了起来:“冯先生译文正确……甚有益于读者,惟外国字原文之有符号者,仍多未移写正确,将来付印时,似必须悉照原文一点一画皆不误方妥……读到最后,紧靠纸边,赫然书有:寅恪谨注,六月七日。”

不出所料,此稿确为陈寅恪先生亲笔所写。方继孝大喜过望。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收集陈寅恪先生的手迹。进一步研究后,方继孝了解到,陈寅恪先生曾担任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的编译委员会委员,这个委员会的委员长是胡适。冯承钧的译稿由陈寅恪先生审读。经此推断,这份手稿是陈寅恪先生在审读《元朝同唐代的几个艺术家》时记下的札记。

记录历史

王国维去世另有隐情

随着收藏的深入,方继孝越来越感受到,名人大家的书信手稿,不仅文学价值巨大,而且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上世纪90年代末,方继孝意外发现一批抗战时期曾任西南联大教授的著名诗人、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留存的友人书信,以及与妻子赵萝蕤的往来书信。这批书信的作者有后来被誉为我国物理学研究“开山祖师”的吴有训,以及文学家朱自清、考古学家夏鼐等人,书信时间跨度自1936年至1965年。信中虽然大多谈及的是工作、教书、生活中的琐事,但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

吴有训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昆明物价飞涨。作为一级教授,自己每月工资竟然很难养活家人。抗战胜利后,回到清华大学的朱自清给远在美国的陈梦家写信,邀请回国效力,言辞非常恳切。北平解放前夕,陈梦家给尚在美国的妻子赵萝蕤写信,表达了北平的高校知识分子对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渴望,以及愿意留下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念……

方继孝告诉记者,一些口述史中的内容,不仅在书信手稿中得到了澄清,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因为没有了事先的主观预置,书信手稿比“口述史”更加真实可信。比如,我国著名书画家叶恭绰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是谁最早检举揭发一直不得而知,流传了多个版本。方继孝在一封书信手稿中发现,当年,叶恭绰的一名学生手写检举揭发信,罗列了多条“罪状”。另外,方继孝还在国学大师王国维给友人的书信中发现,投湖自尽前的日子“仍有病菌……须注射四次乃妥”的记录。这很可能说明王国维去世并不仅仅是精神郁结,或许还有身染疾病的原因。

寄望托管

别让史料在自家“睡觉”

收藏名人书信手稿30多年,让方继孝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前后发表论文200多篇,还编著了《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撂地儿》等十余部著作。其中,《旧墨迹——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位列2006年度26种“中国最美的书”之列,《陈独秀先生遗稿》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提名。

如今,方继孝收藏的名家书信手稿早已过万份,涵盖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收入的作者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老舍、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冰心、赵树理等。退休以后,他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以及上海、西安、深圳、福建等地多次展出自己收藏的名人手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方继孝正积极配合有关单位筹备举办“共和国七十年文化名人手迹展”。据悉,此次展览的展品将从方继孝收藏的书信手稿藏品中遴选。

初步选定的230件展品只是方继孝藏品中的极小一部分,更多的名家书信、手稿只能藏于家中。“我家现在都难以落脚了,能放书信的地方都放满了。”方继孝对记者感慨道,现在最希望的是如何能够合理地把这些书信利用起来。比如,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引入“托管”模式,将藏品存于博物馆,物权归收藏者,使用权则可以提供给社会各界。通过灵活的市场化机制,让学者可以查阅研究,公众可以参观普及历史知识。在方继孝看来,这些手迹都是珍贵的文物史料,不能躺在家里“睡觉”,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史普及宣传,名人书信手稿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航 文并图

编辑:tf10

分享到

鲁迅的性格遗传了谁?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番话

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朱自清给亡妻,写而未达的书信留有哪些遗憾?

一封家书:黄炎培卖字助同人

北晚记者采访“熊猫慢递”4位写信者:写给未来 见字如面

“熊猫慢递”9年寄出万封信 衍生线上产品当年情怀仍在

四合院:融化笔头的文字 穿透现实的隔膜

梁启超钱钟书亲笔书信现身 重温近代文人的“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用书信打开历史 8位明星用声音扮演写信人

去中国人民大学看家书博物馆 纸上的温情再次打动你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