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建别墅本就行不通,民宿该如何发展?专家:不能失去精神内核
9月8日,《失去乡愁的民宿没味道》在本报20版刊发后,收到不少读者留言反馈,也引发了关于“什么是民宿、京郊农村该如何发展民宿”的讨论。对此,记者进行了进一步采访。
延庆百里乡居民宿客房的过道,基本保留了农宅的原貌
破题1
如何吸引亲子家庭?
并非只能挖游泳池
乡村民宿从业者马女士告诉记者,她最近常去村里谈民宿项目,常和一些民宿主坐在一起谈论,“好像所有人都要去做民宿,做民宿是做什么呢?比谁家有多少个游泳池?那些民宿主对我说,游泳池是标配,没有游泳池就没有客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游泳池满足了很多带孩子的家长的需要,孩子没的玩,一个游泳池就解决了,家长可以自由了。”马女士分析。
只有游泳池才能满足这些亲子家庭的需要吗?应该不是!“如果你把农事体验做得很好,带孩子们去体验种地、浇水、踩泥巴、摘果子、观察动物和植物,他们一定也很喜欢。现在为什么大家只认游泳池?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马女士表示,家家都挖游泳池是盲目跟风。
另外,在缺水的北京,家家都挖游泳池的民宿发展模式也是非常不环保的。发展任何产业,资源节约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如此重视生态建设的背景下,更不能走资源浪费的发展道路。
正解
亲子民宿体验活动多
在京郊,好的亲子民宿体验产品并非没有。如在延庆多个村庄都有院子的原乡里民宿,会结合端午、中秋、新年等传统节日,提供包粽子、做月饼、剪纸等体验活动,很受欢迎。密云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的北井小院民宿,提供磨豆腐、画石头画、摘谷子等体验活动,参与家庭都乐在其中。位于怀柔琉璃庙镇八宝堂自然村的又见炊烟民宿,在建设民宿客房的同时在村里配建图书馆、小剧场、茶社等,家长孩子都有的玩,没有游泳池也不影响客源。
破题2
如何改造农宅?
整村建别墅本就行不通
土炕加床垫,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又体现了对传统农宅的尊重
对农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改成欧式、日式,能为乡村带来巨额投资,为什么不鼓励?
“这种改造从本质上说是把民宿村当成别墅小区来建设了,很多都是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城里人来了相当于住了一次大别墅回去了。”房地产开发商许先生说,如果要在村里建别墅,用不着引进民宿这个业态,进行房地产开发效果更好。
“村干部算账说,150户民宿进村,总投资2亿元,还带动了早餐店、超市,连农用车都闲不着了。”许先生分析,如果让房地产开发商进来,投入资金肯定比这些零散的民宿主加起来要多得多,而且规划会更有整体性、设计风格更统一、物业管理更到位,连村庄的市政配套都能一并解决,还可以避免零散开发导致的杂乱无章,各家各户分别施工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且,整村建别墅,供市民来消费,能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也能带动村庄致富。
但是,现有政策为什么不允许房地产开发商进村?就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房地产开发商建起的大别墅是不错,但绝不是农民的购买力可以承受的。谁有钱谁来住,农村还叫农村吗?
“为什么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人愿意去村里租房子,花10万块钱租一年,花100万改造,住10年20年加起来也只需要二三百万元,这比买商品房别墅便宜得多得多。”许先生说。
正解
保留传统农宅风貌
“京郊最早的民宿可以追溯到美国人萨洋在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改造的老房子。”民宿从业者邱先生介绍。
当时,萨洋和妻子唐亮租来农宅,在保持灰瓦屋顶石头墙外观不变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其中一个亮点是,城里人习惯睡床,但萨洋没有因此拆了土炕,而是在炕上加了一个床垫子。这个细节能充分体现改造对传统农宅建筑的尊重。萨洋陆续为中外友人改造这样的院子,后来又对北沟村的废弃瓦厂进行改造,变成乡村酒店,那些散落在村里改造后的老房子成为酒店客房。
萨洋的改造方式被广为借鉴。密云的山里寒舍、延庆的原乡里和山楂小院、房山的姥姥家等,这些民宿风格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较好地保留了传统京郊农宅的风貌。萨洋参与设计的延庆百里乡居民宿,当需要增加使用面积而加盖房屋时,一律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形式,明显区别于灰瓦石头墙,让人们能够一眼看出哪些是老建筑哪些是新建筑。这与文物修缮的理念是一致的。
解题
京郊民宿
如何发展?
不是简单雇佣农民
京郊民宿到底该如何发展?“发展民宿的根本是为了乡村振兴,是给农村输血。一家民宿就是一条输血管道,是城市资源进入到乡村的一个载体,通过民宿把城市人和农民连接在一起,让城市人体验乡村文化,带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马女士说。
如此发展的民宿,一定不是把农民排除在外的,民宿主和农民的关系也不是雇佣关系,不是聘请农村妇女当民宿管家,而是合伙人。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和鼓励那些有文化内涵的和能跟农民结对子的项目进入。
“京郊民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过了起步阶段。政府应该总结经验、制定标准,对行业进行规范和引导,对进入的民宿经营者更应该加强管理。”有民宿主建议,要制定民宿院落设计和改造的规则和标准,要确保不破坏乡村风貌和文化传统。同时要挖掘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涵,围绕其开发体验产品,让城市消费者的乡村情怀通过精神性消费来满足。
“民宿一直强调主人文化,但京郊绝大部分民宿雇人经营,失去了民宿的精神内核。”一位民宿从业者说。
实践
让农宅主成为合伙人
在京郊,不少民宿已在做给乡村输血的实践。位于怀柔琉璃庙镇的白鸟民宿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民宿主和农宅主成为合伙人,农宅主出宅院和劳动力,民宿主负责设计、装修、运维,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降低了民宿主因为人生地不熟导致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合伙经营从根本上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另外,京郊也有有“主人”文化的民宿。如怀柔渤海镇的老木匠民宿,就是村里的老木匠夫妻俩在经营,他们把部分院子改造成民宿,自己就住在隔壁。不管是提供的食物还是服务,都带着鲜明的农民底色。同样,岑参民宿的经营者是回乡创业的一对夫妻,他们住在村里,把父母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到这里来的游客,可以了解他们的乡居生活。
此外,民宿村不只是经营户的,也是全体村民的。在共同的物理空间内,民宿的经营势必会占用公共资源,所以民宿要有社区共生的理念,通过制度设计,让不经营的农户也能共享发展成果。
“好的民宿是让中国的乡村不落后于这个时代,又留得住乡愁。”一位民宿研究专家说。
(原标题:本报一篇报道引发各方人士纷纷表态民宿不能失去精神内核)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于丽爽
流程编辑:u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