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旧照

端午节是防疫节,老北京为了与疾病作斗争也是拼了

2020-06-25 10:25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TF019

老北京人过端午节,要给家里的女孩子穿避邪的鞋,鞋上面有蟾蜍。给小孩儿,系肚兜,绣有五毒的红肚兜。

1.辟邪鞋、红肚兜

家长希望小孩能够通过这两样东西辟邪。我认为给孩子系绣五毒的红肚兜、穿避邪的鞋,还有一个含义,五月份每天家长给孩子穿鞋和系肚兜的时候,家长就提醒自己,5月份是非常时期,应该照顾好孩子们。

2.香包

给女孩子佩戴的香包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那如何平安度过这段时间呢?老北京人还有在端午节期间,给女孩子佩戴香包,有驱除蚊虫、预防疾病的功能。《红楼梦》有类似描述,临近端午元春赏给贾府礼品,除了有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锭子药。夏季佩戴可以驱逐蚊虫。如果身体不适,可以把药拿出来捣碎服用,可以治病。这也是《红楼梦》里明确记载的,反映了当时的老北京人在端午节的民俗。

3.五彩缯子、五色葫芦

 

端午节,小女孩身上还要佩戴五彩缯子。这个是用硬纸叠成的壳,外面用五彩丝线缠上,直径两厘米左右,空心儿的。有时候,在缠绕之前,还在壳里放点儿艾绒,或者香料,外观像个小小的粽子。五彩粽子是几个连成串,在街头叫卖,也有家里手巧的人自己做,多是小女孩佩戴。不过无论是买的,还是自己做的,都叫五彩缯子,而不叫五彩粽子。

小男孩佩戴的是五色葫芦,大小也和五彩缯子差不多,也是一串,也是空心儿,里面放点儿艾绒、香料,目的都是辟邪、驱邪。要让我说,有这个驱除蚊虫、提神醒脑的作用。

有的家庭媳妇、姑娘手巧,还会缝制成小老虎,也有缝制樱桃、桑葚之类的水果,甚至缝一些茄子、豆角、青椒,都是小巧玲珑的,很好看,里面也是空心儿的,可以装填一些香料。

把这些小玩意儿串起来,挂在小孩的身上。既可以增添节日气氛,也能保平安,还能够驱除蚊虫。

大女孩还可以把这些送给心上人表示爱慕。

4.五毒图

五毒图

端午节老北京还讲究买五毒图。街上有卖的,红纸上有5种毒物。然后把五毒图贴在墙上,拿出5根针,分别扎在五毒上,就是把五毒扎死,它就不能横行霸道了,表达了要驱逐五毒的想法。

端午节的禁忌

1.不能打水

端午节有没有不能做的事儿?还真有。端午节当天不能打水。以前,家家都吃井水,有钱人家让人送水,也是井水。

老北京人说,端午节这天水井里有井毒,所以端午节当天,不去打井水,端午节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水缸挑满了。过了端午节第二天再打水。

井水曾长期是北京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西德尼·甘博摄

2.不杀生

端午节或者说农历5月份,老北京人讲究尽量不要杀生。

端午节避毒

1.西城:高梁桥

西直门外高梁河风光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讲究出门避毒,清朝据记载,要上郊外,空旷的地方。据说越宽阔越空旷,越能避毒。听老人说,那会儿西城的人一般去西直门外高梁桥一带。虽然离城不远,可是那会儿是有宽阔水面的。慈禧太后就从高粱桥乘船去颐和园,还有一些建筑,周围有的是农田,一派田园风光,让城里人觉得赏心悦目。远处还有袅袅炊烟,西城的人往往在端午节这天上高粱桥那边去避暑去。

2.东城:二闸

20世纪初年的二闸风光。

二闸风光

东城的人去二闸,就是庆丰闸。从西便门到通州,当初通惠河上有5个闸口。第2个闸口风光最好,结果大家对庆丰闸都遗忘了,二闸叫得特别响。

二闸口水的落差比较大,水流湍急,哗哗的。有个当地住了多年、水性特别好的人,就在5月游人来的多的时候,喜欢在闸口下面水里游来游去,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让别人看得提心吊胆,可是人家从容不迫。游人不断喝彩,还把随身携带的铜钱儿扔到河里。闸口下这个人,一个猛子下去,就能把铜钱儿给捞上来。当然谁捞上来就归谁了,所以捞的人高兴,扔的人也高兴,而且一看这哗哗的水啊,暑气也消了,也不感觉热了。

再有二闸周围的风光和西边的高粱桥还不一样,有种江南水乡的味道。据历史记载,清朝、民国时期,二闸一带一直是北京城外著名的风景区。东城住的靠北的一些人,有的嫌二闸远,在避毒的时候,就去菱角坑。菱角坑,现在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老人还知道,小时候去玩过,在朝阳门外,往北护城河边上。按现在说,就是东四十条立交桥一带。

3.近处:菱角坑、什刹海

菱角坑三面环水,西边是北京内城东城墙的护城河。城墙外面的护城河有一个水面挺大的坑,坑里长着许多莲藕、菱角。尤其是菱角,不但多而且好吃,所以老北京人管这里叫菱角坑。

什刹海在老北京便是个避暑胜地。图为荷花市场的饮食排档。

清朝那会儿也有人又想外出避毒,又不想出城,怎么办呢?他们就去城里的什刹海,北边的去什刹海,南边的去金鱼池。

4.公园

夏天中山公园搭起凉棚。

中山公园的荷塘。可惜老照片只有黑白两色,显不出本该满目的碧绿。

辛亥革命之后,北京政府把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对老百姓开放,收钱买票就可以进去。北京市民端午节,又多了个避毒的地方,而且还有人说中央公园、月坛,这些地方都是当初皇帝去的地方,避毒那是最好的,所以这几个地方在民国期间,端午节有人很多。

我觉得避毒,实际上是以游玩为主,和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又呼吸新鲜空气。按现在说就是,这地方都是负氧离子,对身心非常有好处。

端午节祭祀

端午节还有祭神、祭祖、祭先贤的传统。

端午节的由来跟祭屈原、伍子胥有关,所以端午节要去二闸附近的三忠祠。三忠祠供着诸葛亮、岳飞和文天祥。很多文人在端午节会去上香。

端午节出行还有一个地方是天坛。天坛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石榴花会。端午节期间正是北京石榴花开的时候。家家户户把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天坛逛着石榴花会。买来石榴花戴在头上。

端午节的游戏

1.骑马射柳

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人出远门靠船,北方人出远门靠骑马,所以南方人端午节赛龙舟,而北京近代以来就有骑马射柳的习俗。

2.斗百草

端午节老北京的小孩还有个活动叫斗百草。就是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跟着大人一块儿去郊游,大人观赏风景,小孩就是斗草。

斗百草分为文斗和武斗。文斗一般是小姑娘,分为三种玩法。一、各种野草、野花,不是谁采的多谁赢,是谁采的种类多。采完之后,看谁的草种类最多,谁就赢了。二、不是比种类多,而是比谁漂亮。野花、野草形状不一样,看谁最漂亮谁就赢了。三、看谁的花草,最少见。谁采的花草最少见,谁就算当天的百草王。

我觉得,这种活动能让小孩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识别更多的花草,有点寓教于乐的味道吧。

斗百草的武斗是什么呢?是小男孩的专利。小男孩找一些非常有韧性的草,互相拉扯,谁断了谁就输。我们小时候还玩类似这种的游戏,有点区别,我们玩的时候不用草,而是用树叶的柄。我们玩的时候,也不叫斗百草了,叫拔根儿。

我记得一般都是用杨树叶子的柄儿。有时候为了增加老根儿的韧性,还把老根儿放在鞋里走来走去,过一会儿再拿出来,树叶柄的韧性就提高了。小时候乐此不疲,非常高兴,现在觉得也是非常可笑。

端午节前后,北京郊区农民也看到那么小小的商机,他们先用草编成五毒的形状,没什么成本,卖的也很便宜,小孩们花不了一个两个铜板儿,就买回去,拿着玩儿。我这儿有一张的卖那个草编五毒的照片,发到群里。

3.摸癞蛤蟆

最后我聊聊端午节一个一般人不知道的习俗——抓癞蛤蟆。

平时说,“你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实际上,最初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原话是“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初五。”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一和五月初五这两天抓癞蛤蟆,癞蛤蟆就是蟾蜍,老北京人叫它疥螙。老北京人认为在这两天抓到癞蛤蟆,拿线串上挂在屋檐下,时间一长呢,它就死了,慢慢就阴干了。然后把它往白酒里泡上,谁要是有皮肤病,长个疖子、长疮啊,就拿这个泡癞蛤蟆的酒来抹。据说是很有效果的。

那么,农历五月初一癞蛤蟆可能躲过去了,但是五月初五你躲不过去。这就是“躲了初一,躲不了初五。”

后来,很多人不知道这几句话的原意,传成了“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了。

总结一下

老北京端午节的习俗,有年头了,是中国古人通过与疾病作斗争,演变成的节日。一年四季这么多众多的节日,只有端午节是唯一一个与疾病作斗争的节日,时间也长,甚至延续一个月。

端午节体现了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系列防病、治病、养生的有效的手段,充满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特别是在今年,新冠病毒疫情流行的特殊端午节,更要祝大家都平安顺利的度过毒五月,过祥和的端午节。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流程编辑:tf019

分享到

旧京图说“北京的春节”展开幕,展览持续至2月6日

国家图书馆110岁了,从广化寺到白石桥,你去过几个馆址?

取暖季到了,回忆老北京摇煤球、捅炉子的日子,有张图看了让人想哭

不仅是中轴线,《天衢丹阙》还是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

老照片中的八国联军,这支军团曾和中国的“黑旗军”交过手

1936年德国姑娘小莫游房山,偶遇“龙王爷”晒太阳

百年前北京是什么样?圆明园被毁后的一段时间里竟还那么美

胆儿真大!100多年前古董商竟把慈禧太后PS进小广告,咋做到的?

天安门历经近六百年风雨 从明朝皇城南城门至今经历哪些大事件?

北京房山门头沟百年前就有“缆车” 造价昂贵但使用几十年!

180余张珍贵照片,46万字原刊报道,1870年代外国人怎么看中国?

八臂哪吒与明朝改建北京城有关?施爱东:传说的产生不会早于1940年代

AI技术修复上色的老北京火了,从影片内容看可能有这个错误

“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 一日看遍旧京花

将火车车厢作为临时隔离营,自制口罩,北京曾有位战“疫”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