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旧照

将火车车厢作为临时隔离营,自制口罩,北京曾有位战“疫”先驱

2020-02-25 11:23 网络 TF017

新冠病毒肆虐,在全民防疫中,我们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封城、戴口罩、隔离“疑似病人”等。这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都是抗疫经验的积累。

1911年12月24日,佩戴双龙宝星勋章的伍连德,摄于天津小白楼山本照相馆。

为了阻断飞沫传播,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成本低廉的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毒,这就是“伍氏口罩”。

鲜为人知的是,从发明医用口罩到建立中国的防疫体系,都离不开一个人——伍连德博士。在清末的东北鼠疫中,他挽救了数万同胞的性命,并由此构建了中国的防疫体系。

伍连德在哈尔滨傅家甸指挥抗击肺鼠疫。

“1908年9月末那命中注定的日子,我来到了北京,变黄的秋叶已开始飘落。这座古老而壮丽的京城……因为它象征着力量、权势、尊严与美丽,而令任何向往者流连忘返。”在自述中,伍连德这样回忆着他与北京的初见。那一年,他应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

伍连德是马来西亚华侨,并非生长于中国,但是根据晚清及民国早期的律法,海外华侨只要父系有中国血统,就能世代拥有中国国籍,这也使他毕生都以中国为自己的祖国。从剑桥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后,他便回到故国效力。

1911年,年仅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前往哈尔滨处理肆虐的鼠疫。在没有医学实验室的情况下,他偷偷解剖尸体,得出了肺鼠疫可以人传人的结论。医护人员欠缺防疫常识和设施,他就发明了便宜、有效的“伍式口罩”。

惨烈的东北鼠疫,瘟疫流行期间东三省死亡达60468人,哈尔滨(此时哈尔滨不包括傅家甸,常住人口4万余人)及当时所处的吉林省共疫死27476人,仅傅家甸(今哈尔滨道外区)即发病5272人(常住人口为16000人),无一幸存。

经伍连德博士研究,这次可怕的肺鼠疫来自于草原旱獭(蒙古土拨鼠)。很可能是猎人首先从旱獭身上感染了病毒,而后逐渐传播开来。

伍连德向中东铁路公司借了一些火车车厢作为临时隔离营,收容鼠疫患者家属和接触者,以及出现咳嗽等症状的疑似者。

在他的主持下,东北铁路停运,哈尔滨封城,病人隔离,尸体火化,防疫局势一举扭转。四个月后,骇人的肺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伍连德之名也声震寰球。

同年,在进京觐见摄政王并受嘉奖之后,伍连德在北京东堂子胡同55号(现为4-6号)购置了房屋,将家眷从天津迁到了北京。一位德国建筑师将房子改建成了三层西式小楼,漂亮的后花园则是留法设计师华南圭的杰作。

1934年,伍连德夫妇在东堂子55号居所内合影

伍连德夫人黄淑琼在北京宅院门外。被他称作“我那纤细、柔弱,异常美丽且有着文学天才的妻子”的黄淑琼,在这栋故居里,以英文创作了中国四大美女小说,英国剑桥大学华文教授吉尔斯博士称之为“迷人的书”。

从1911年至1937年,伍连德有近三十年的时光在中国,但东堂子胡同的家,他却很少享用。国内数次烈性暴发传染病,他都冲在一线,还先后主持兴办了现代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行政单位及科学社团等30余个,代表国家与学界出席重大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不过,北京这座城市仍然留下了伍连德许多足迹,至今余荫犹在,旧迹可寻。

刚开办时的协和医学院,伍连德摄。

1913年,伍连德向袁世凯提出加速发展现代医学教育。次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考察团来华,伍连德全程陪同,历时四个月,访问了十余座城市的17所医学院及97家医院,最终促成基金会出资,在北京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

伍连德在协和医学院开办仪式上,与中国教职工的合影。

伍连德博士与洛克菲勒基金会Welch医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院长威廉·韦尔奇)和 Victor G. Heiser(维克多·海泽)博士在协和医院开幕期间的合影。

1917年,协和医学院奠基,五年后,正式建成。伍连德受邀在开办仪式上宣讲其学术论文《论肺鼠疫》。梁启超在回顾晚清到民国50年历史时,感慨地说:“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1918年1月27日,北京中央医院开幕时,内设一等病床10张,二等病床20张,三等病床120张,堪称全国医院的标杆。这座红顶灰墙的建筑保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

让他倾注心血最多的,则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西医院。1915年,北洋政府前财政总长周学熙想在西山一带建疗养院,而伍连德则提议,应在北京的中心城区为老百姓开办一所西医院。为此,他联络社会贤达,募集资金,在获赠历代帝王庙一侧高地的基础上,又购置了其后约1英亩的土地,作为院址。

1916年6月,这所新式医院动工,作为荣誉医务总办的伍连德,“每天乘坐私人黄包车,从东城东堂子胡同家中穿过紫禁城,通过两座皇家湖泊上的石桥,拐过乾隆登基前接受早期教育的黄瓦宫殿,途经1644年起义军逼近北京城下使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的煤山。25分钟后,飞快的黄包车便到达了未来的中央医院所在地”。他在一棵老树下休息,或在旁边吃一顿简单的面条午餐,同时监督工程进展。

北京中央医院三层手术室内景

中央医院仅两年就建成开业,各科室设备周全雅致。作为首任院长,这所医院寄托了伍连德“医学昌明,可与列强并驾”的期愿,也让普通中国人可以不用求医于外国医院。如今,这栋建筑仍在为患者服务,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

中央防疫处在神乐署为孩子接种疫苗

设置在天坛神乐署内的中央防疫处,更与伍连德所开辟的防疫工作直接相关,他曾任防疫处处长。

1937年,抗战爆发,伍连德被迫举家迁回马来西亚,而他的长子伍长庚则留在北京,仍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在1941年北平霍乱的防疫工作中,伍长庚不幸染病,并在当年11月殉职于东堂子胡同。

1937年6月19日,伍连德长子伍长庚的婚礼合影(后排右一为司徒雷登)

如今,这座老宅依旧掩映在胡同里的槐影中,我们从此走过,应会在心中记起伍连德的名字。

东堂子胡同东口的这栋洋房是伍博士1911年买下的。红顶红砖配以浅蓝的窗棂;木制楼梯盘旋而上……虽已陈旧,但轻抚历史的灰垢和岁月的磨痕,昔日风采依稀可见。

文 | 高一丁

图 | 高一丁

分享到

北京科技周启动:科技战疫成果展出 市民可“云享”科技大餐

防疫战士换班后跳可爱舞蹈解压,发现被拍后还跑开了,网友:太可爱了

东城这个社区自建战疫博物馆,居民留住半年记“疫”

一场有准备之战——战疫考验下的北京城市治理能力系列报道之一

湖北辽宁等地10支检测队伍212人进京支援

首图展出一线摄影记者精选100幅“战疫”作品

《中国医生》战疫版来了,有些情节难以想象,选这家医院拍摄另有考虑

致敬平凡战疫者: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只睡3小时就起床去战斗

国家卫健委:战“疫”经历可视同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学分

“Al医生”上岗!中关村多项科技成果海外“战疫”贡献中国力量

痛心!武汉51岁民警倒在战疫一线,记录他最后的7个日夜

北京小护士的“战疫”一线家书:我很勇敢很专业,没给家里人丢脸

180余张珍贵照片,46万字原刊报道,1870年代外国人怎么看中国?

八臂哪吒与明朝改建北京城有关?施爱东:传说的产生不会早于1940年代

端午节是防疫节,老北京为了与疾病作斗争也是拼了

AI技术修复上色的老北京火了,从影片内容看可能有这个错误

“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 一日看遍旧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