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推出虚拟法庭舱,3平方米空间即可开庭
“打开电脑,即有法庭”,这项听起来科技感十足的设想,在北京互联网法院落了地。5月15日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推出虚拟法庭舱,法官在3平方米的空间内即可开庭审理案件。同时,线上庭审系统能实现将法官所处的任意环境背景更换为包含国徽的法庭背景,保证庭审严肃性。
“疫情期间,因为居家留观、弹性工作等需要,确实出现了部分法官团队无法正常现场办公的情况。”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佘贵清介绍,为了保障疫情期间司法服务“不掉线”,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办案平台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2月18日,处在隔离期的北京互联网法院伊然法官团队经院长批准,法官在家中、书记员在法院内,协作完成了首起居家互联网庭审。
佘贵清告诉记者,法官居家庭审,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缺乏法庭环境,庭审的严肃性难以保证。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在互联网端庭审系统中加载了虚拟法庭背景,即使法官因条件所限无法在院内开庭,庭审系统可以基于深度学习的轻量级人像分割模型,无需传统的“绿幕”抠图技术,也能将法官所处的环境更换为包含国徽的法庭背景,并显示电子化法槌、标注法庭席位。
这项技术,让庭审对物理环境的依赖进一步降低。现在,法官即使身在法院内,也并非必须坐在实体法庭才能组织开庭。
传统线下法庭、标准互联网法庭、办公开庭两用法庭、虚拟法庭舱、虚拟法庭,组成了互联网法庭的“矩阵”,不仅便捷了庭审工作,还保证了经济、环保,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今天上午,记者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看到,一座虚拟法庭舱仅占地3平方米,内设法官席位和一台电脑,便具备了完整的庭审功能。虽然舱内设施朴素,但从庭审系统中看去,法官身后高悬着国徽。在这里,小额诉讼庭审、简易庭审、证据交换、调解等工作都能完成。
在雪白的虚拟法庭舱外,还贴着一小片樱花贴纸,这是法官们为了纪念新冠疫情催生的“虚拟法庭”创意而亲手装饰的。
“从‘马背上的法庭’到现在的‘虚拟法庭’,科技深刻改变了法庭的模样。” 佘贵清感慨道。
据悉,今年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已立案1.4万件,目前已审结8000余件,网上立案平台运行顺畅,基本未受疫情影响。其中,共有30余起案件使用了“虚拟法庭”完成庭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