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时代到来:超重肥胖率降低 体育消费提升
2014年3月至5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内蒙古、吉林、浙江、山东等10个省(区、市),对6至69岁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包含6至19岁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20岁至69岁城乡居民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状况,并对20岁以上人群形态、机能和素质等体质指标进行了测试,获得有效样本90929,其中城镇男性22506人,女性22945人;乡村男性22672人,女性22806人。
2014年9月27日,6000余名徒步爱好者组成的“徒步大家庭”在北京园博园徒步健身享受北京美丽秋色。
怕累是儿童青少年关口
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必须要经过的成长历程,调查表明95.1%的儿童青少年喜欢上体育课。每周两天有体育课的比例为51.6%,三天的为28.9%,75.5%的儿童青少年感到体育课运动负荷能达到中等强度以上。
31.6%的儿童青少年上体育课是为了“学习体育技能”,60.5%的儿童青少年上体育课是因为“好玩”。在不喜欢体育课体育课的儿童青少年中,有43.9%是因为“怕苦、怕累、怕冷、怕热”等原因。有23.4%的儿童青少年上体育课时“自我玩耍或自习”,24.4%的儿童青少年感到体育课运动强度小。
担心课外锻炼影响学习
运动是孩子们的天性,96.3%的儿童青少年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因为“锻炼身体”和“学习体育技能”,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分别是26.2%和20.2%,有45.4%的儿童青少年因为“好玩”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在校内每周有两天及以上的课外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达到60%。课外活动中,52.2%的人由老师、教练组织开展活动,75.6%的人能达到中等及以上强度,选择锻炼的项目与体育课所学基本相似。
课外运动有39.4%的儿童青少年自发组织活动。93%的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44.2%的人平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57.2%的人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至60分钟,锻炼时基本达到中等强度。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是跑步、游戏、跳绳、踢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柔力球等,仅有21.9%的儿童青少年有指导。在公共体育馆和社区健身广场锻炼的比例分别是49.7%和26.7%。
77.6%的家长对孩子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持支持态度。99.8%的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校内外体育健身活动,有81.7%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达到中等程度及以上。参加校外活动的人群达到这一标准的仅为28.6%。
城乡居民参与比例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20岁至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
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原因是“消遣娱乐”、“增加体力活动”、“防病治病”、“减肥”和“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健身经常采用“健步走”,达到42.5%,这一比例比上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参加“跑步”的人群上升了2.7个百分点,达到16.6%。
体育消费在提升
“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依然是人们首选健身地方,人数比例达到23.7%,其次依次广场(场院)16.9%、“体育场馆”15.3%、公路(街道边)11.9%、公园10.9%、住宅小区空地7%。变化较大的乡村居民在“场院”健身人数增加了4.8个百分点,而在公路边、公园和小区空地健身的人群有不同程度减少。59.4%的人选择1000米以内体育健身场所进行健身活动,人数比例有所增加。
在体育锻炼人群中,有68.1%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消费水平由原有的全年人均消费水平593元提高到645元。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支付体育锻炼场馆费用的人均消费最高,为612元。
超重肥胖率降低
20岁至39岁城乡居民体质水平提高明显,达到优秀等级的比例增加了1.6个百分点。2014年城乡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3.6%和11.9%,比去年均降低0.8个百分点。男性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7.7%和13.6%,降低了0.5和1.2个百分点,女性分别为29.4%和10.1%,分别降低了0.8和0.4个百分点。
与上年相比,城镇与乡村居民体质水平的差异在缩小。城乡间优秀等级比例差值由2013年5.7个百分点减小到2014年的4.0个百分点,良好登记差值由3.8个百分点减小到2.4个百分点。城乡差异变化最大的是6至69岁老年人群,城乡间优秀等级人数比例差值10.1个百分点减小到5.2个百分点,良好等级差值由9.5个百分点减小到6.0个百分点。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孔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