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000个真实故事为母爱勾勒一座雕塑 “假如母爱有形状”雕塑在京展出
这是一次试图把这一代中国母亲形象具像化的大规模尝试。5月10日,新世相联合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广场揭幕了一个特别的公共雕塑——“假如母爱有形状”。
这个高达5米的雕塑由62件日常物品组成:棉袄、蛋糕、饭团、鸡蛋、鸭子公仔、饺子、方向盘……每个物品背后,都是一个真实母爱故事的浓缩。同时,新世相精选了其中12个母爱故事进行影像全记录,还将发布同名故事短片。
用3000个真实故事为母爱勾勒一座雕塑
“母爱是个很宏大的主题,但它其实蕴藏在很日常的琐碎生活中。我们希望把口号式的母爱具像化,用具体的物品和故事把母亲的形象真实地还原出来。”策划方新世相负责人田威介绍。
一个月前,一直关注女性话题的内容公司新世相联合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面向千万用户发起了一次关于母爱物品的故事征集,让每个读者用一件私人物品定义属于自己的母爱记忆。
该活动共收到了3257个故事。策划团队经过筛选,在取得当事人同意后,奔赴北京、长春、大连、武汉、宜春、湖州、上海、湛江、呼和浩特、潍坊、成都,营口12座城市,走访16000多公里,拍摄了其中12组母亲的故事。与此同时,策划方把包括这12个故事在内的六十多件物品制作成了雕塑。
每一种母爱都是独特的 但又是相似的
虽然这些母亲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但母爱又是相似的:当旁人关注你飞得有多高时,妈妈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
比如雕塑上的小蛋糕来自北京的妈妈张玥,每周末她会和女儿一起做烘焙,共度欢乐时光;巨型饭团出自48岁的大连妈妈王秀云之手,女儿看动漫想吃里面的饭团,妈妈就努力去满足女儿的每一个美食梦想;鸡蛋出自长春的耿春红,儿子小时候生病吃不下东西,她就在蛋壳上画了画再哄他吃;营口的王芳在出租屋内给北漂的儿子包了一百多个饺子冻起来。“我就想让他吃得好点。”王芳妈妈在采访中说道。
雕塑上的棉衣原型来自潍坊的高玉英,她亲手为儿子缝制了26个冬天的棉衣,“我觉得还是自己做的暖和点,买的不那么暖和。”
徐州妈妈薛峰的爱是24张请假条。薛峰是名列车长,因为工作缘故节假日时常不能陪在儿子身旁,每次缺席她都给儿子写张请假条。她说:“等以后一定把陪伴补上。”
母爱也是无条件的信任和陪伴。宜春妈妈唐玲的爱是一张银行卡,2010年读高中的女儿想在淘宝上开网店,虽然不太理解网购,却全力支持女儿创业,为她开了一张银行卡。
湖州的85后单身母亲刘金萍,为了攒钱治疗女儿的眼疾,独自创业开餐厅,每日起早贪黑。每天盘账的她说:“我多努力一点,离女儿的手术费用就更近一步。”
记录日常 向每一位中国妈妈致敬
“世界各地有很多伟人雕塑,我们当然可以歌颂伟大人物,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人的母亲都不容易。每个平凡母亲的付出,都值得被记录。”田威谈起项目意义时解释道。
这也是新世相一直以来坚持的定位:关注每一个普通人,记录一代中国人的私人生活。
真实的母爱,不分职业,不论阶层,不限地域,化身在每一次具体而微的小事里,凝聚在每一种习以为常的物件中。
“原生家庭”、“代际冲突”是当下的流行话题,主办方希望通过“假如母爱有形状”活动和征集母爱物品开启回忆的大门,唤起大家重新理解母爱,创造一个与母亲沟通的机会。
“假如母爱有形状”的雕塑将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展出至5月18日,展览结束后,雕塑将被中国妇女报收藏。同名母爱故事短片也将在5月11日全网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