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敢作品展“我喜爱的世界”:画作真实朴素 笔下动物来源多样
清华大学美院学院美术史教授张敢作品展日前在798艺术区桥舍画廊举办。没有繁缛的炫技,画作真实朴素、清朗生动,却能读出张敢作为学者型画家对传统与现实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情感体验,从而表现文化样本的叙事内涵,引人怀想。
作者:袁新雨
《旱宝》
作品展题为“我喜爱的世界”,张敢笔下的动物来源多样,既有象征着雅典娜的猫头鹰(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战争女神,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亦有中国神话中的食梦貘,甚至还有张敢的孩子曾经饲养过的一只小鸭子。
张敢依然记得孩子曾经养的那只叫作“旱宝”的小鸭子。这只小鸭子虽然生在城市,但却活了下来并且长大,它很喜欢人,经常一摇一摆地跟着孩子到处跑。虽然已经放生许久,但张敢仍记得小鸭子吃东西时嘴甩来甩去的样子。
动物影响张敢的认知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张敢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经常看见生产队里畜牧、饲养的动物。小到鸡鸭,大到牛羊马,都是他美好的童年记忆。而今,随着城市发展,生长于此的孩子已经鲜见动物。同时,很多动物之于人生活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马从负重拉车的“交通工具”变成了有钱人的奢侈享受;狗不再看家护院,而成为了宠物。在张敢看来,动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巨大变化,物种的原始意义已经被当下人们忙碌焦灼的生活方式篡改,它们的生存空间乃至生存方式都受到了危胁。
《梦貘》
张敢说,正因动物曾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才承载了许多文化想象。从古代岩洞壁画上作为狩猎对象的动物,到驯化后作为生产辅助的动物都说明了这一点。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貘屏赞》以针砭时弊。看了《山海经》中关于貘“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的记载后白居易心生思考:“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难得统一。君王之间日日征伐,铁都做了兵器,铜则塑造了佛像金身,貘没有了食物来源。貘的悲哀,正是时人的悲哀啊!”这样的托物讽谏给了张敢启发,他由此绘制了《梦貊》一画。
许多动物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品质的希冀与颂扬,例如西汉韩婴就在其《韩诗外传》中称鸡为“五德之禽”。认为鸡体现了“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以及“信德”。正因如此,鸡被冠以“司晨”、“长鸣都尉”等美称,张敢据此绘制了纸本水彩画《司晨》。
张敢的视野不只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鸡,他还绘制了一组名为《使徒彼得的鸡》的作品。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法国画家乔治·德·拉图尔的作品《圣彼得的眼泪》:耶稣在被罗马人抓捕前对彼得说,彼得将在鸡叫前三次拒绝承认耶稣是自己的老师。耶稣的话果然应验了。德·拉图尔的画作中,彼得于其右前方卧着的大公鸡面前留下了懊悔的眼泪。张敢从中获得灵感,绘制了《使徒彼得的鸡》,但在画作中去掉了背景,用带有中国画审美观感的“只言片语”还原情境,引导观者去思考动物背后的意蕴。
《使徒彼得的鸡》
张敢之所以通过动物表现自己喜爱的世界,一方面是因为动物所承载的人类文明与艺术的典故是他作为美术史学者研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时代变迁之下,动物之于人类功用的变化而引起的思考。他通过描绘这些纯净的动物消解社会发展带来的浮闹喧哗。“用画笔表现这个我喜爱的世界,动物不过是它的载体或象征。”张敢说。起初,张敢尝试性地绘制了一些朋友家的宠物,大家都觉得画作生动而纯净。之后,张敢画了更多动物,于是有了此次画展。“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将来会不断调整,沿着某个系列多画一些。”张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