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日子》细节化再现古代生活 曾被吐槽都是有钱人过的日子
《古人的日子》是扬之水与廉萍再度联手的第二本诗歌与文物双解之作。
陈梦溪
《古人的日子》 廉萍 讲诗 扬之水 释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以诗纪历,以物解诗,尽可能细节化再现古人的日子,是这本日历编纂的初衷。诗歌中所反映的古代生活,当是最真实、最寻常、最自然的古人的日子,故日历通过读诗引出古人的日子,但仅凭文字诠释,终究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读者仍无法确切了解古人的日子,还好,有名物在,有名物研究者在,读完诗,翻开下一页,或是器物,或是古画,总之你能亲眼看到活生生的古人的日子。
《古人的日子》尽量贴合古人的每一个节日,尽可能多角度展现古人的日常生活,每月均有对应的主题。因为要讲“古人的日子”,所以整本日历按农历编排,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标注。为便于使用,后面附上了公历年表。所有文物,都标明了馆藏地,记录文物目前归属,亦是日历编纂者观展的足迹,更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日历从正月初一起头,到除夕结束。翻开日历的每一页都可以和古人遥相致意。读古人的气韵情怀,读古人的日常生活。大汉,读霍去病“国家安宁,乐未央兮”;大唐,读李世民“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读女子“倚阑无绪更兜鞋”;读田园“龙骨车鸣水入塘”;端午,读“试拽青龙地上行”;中秋,读“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一日读诗、一日释物的编排虽充满挑战,今年顺手不少,扬之水先生甚至有闲心将创作过程比作“斗草”。她会问廉萍:我这儿有件东西,你有诗吗?廉萍就踅摸踅摸,掏出首诗来。或者廉萍问:这首诗挺好玩,您那儿有东西吗?扬之水先生就翻腾翻腾找找照片。一旦对上,都很高兴。找不到就先放着,指不定哪天碰上。断断续续攒了大半年,一本新的日历,就这么又成形了。
每个月份廉萍都找到不同的主题,选择符合此主题的诗歌,而主题恰与古人四季规律相合。正月为“国家安宁”,二月为“春色满园”,三月为“诗酒年华”,四月为“俯仰宇宙”,五月为“长生辟恶”,六月为“旧时天气”,七月为“两情久长”,八月为“千秋佳节”,九月为“人间烟火”,十月为“永以为好”,十一月为“万卷古今”,腊月为“太平箫鼓”。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也有相应诗物:二月二龙抬头选取王昌龄的《朝来曲》“盘龙玉台镜,唯待画中人”,配西安博物院的唐代“千秋万春”龙纹镜。“盘龙玉台镜”是指镜子背面有盘龙的纹样,这两句诗是说闺中人在等待夫婿早朝归来,而文物镜背面之龙栩栩如生。五月初五端午节选了清人丘逢甲的《端阳日与季平饮东山酒楼其二》,后半句写到龙舟“劝君且尽尊中酒,看斗龙舟吊屈平”。所配文物同样选了上海博物馆的清代画作《婴戏图册》,画中端午节景要素如龙舟、钟馗、鼓角在一幅小图中一应俱全。
今人读古诗,常常一知半解,不只是词句障碍,有时候即便每个字都认识,但对于什么是银床,什么是养和,什么是钓车,什么是弋射,什么是“清白各异樽”,什么是“蟹眼翻波汤已作”,终究无法想象。而这一切往昔情景,在今天各地博物馆展陈的古物、古画中,我们细心寻觅,总是可以找到相应的实例,来一一印证。
诗与物都有背后的故事,如七月十九选了辛弃疾的《浣溪沙·寿内子》写“两人百岁恰乘除”、“年年堂上寿星图”。辛弃疾在居住镇江时,娶了范邦彦之女,夫妻二人彼时都是五十岁,儿孙满堂,两个人年龄加起来正好一百岁。而“寿星图”可能许多人并不熟悉,扬之水故而选择了洛阳关林庙宋墓出土的“寿星图砖雕(拓本)”,并讲了关于寿星图的典故:宋代人过生日有个习俗,若寿星为官,那么下属便会送上寿星图,惯例都只当客套,过完生日便退回,并不拆开看。谁知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是位耿直之人,他过生日时不但拆开,还当中将每一幅寿星图挂起来。谁知有人“浑水摸鱼”,有的送了画的猫,有的甚至送了墓志铭,不看还好,一展览送画人便无比尴尬,惭愧失措。扬之水最后点评到,王安石的弟弟不但有文学才华,也很有性格呢。
廉萍说,去年的日历出版后,曾有读者留言:这都是有钱人的日子啊,普通百姓怎么可能这么过?她觉得有道理。绝大多数底层毫无声息 地消失在了历史里,无从打捞。“但我想,富足欢欣,祥和安定,精致温暖,免于匮乏和恐惧,不正是所有普通人都期待和应该过上的日子吗?”廉萍觉得,贫无立锥,颠沛流离,才是不正常的。这本日历,大致可以为美好生活种种细节,提供一点线索。
(原标题:诗歌、文物与古人的日子)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