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虽美但你知道她背后奥秘吗? 叶家良:这个恋人得我侍候一辈子
64岁的叶家良已经退休几年了,然而,对菊花的痴爱并没有随着他的退休而“退休”。只要他身在天津,总会身不由己地到他朝夕相守近40年的天津水上公园菊花圃,用那注满父爱的目光,静静地凝视或者正在萌芽、或者正在拔苗、或者刚刚嫁接、或者正在孕蕾、或者正在盛开的菊花……他那微微佝偻的身躯,就像矗立在花圃中的一座雕像。
在当今中国菊花界,叶家良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他在菊花栽培与繁育方面的创造,赋予了他一种传奇色彩。“观叶知花”,就是叶家良的“绝活”之一:只要摘一片菊花叶子给他看看,他就能准确地说出这是什么品种、什么性状、开花儿后长什么样儿、栽培过程中需要把握什么技术要领……一切如数家珍。要知道,中国菊花有数千种之多啊!
“菊花”二字在我国史料中最早出现在四千年前。悠远流淌的文化长河,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结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穿越一千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撩拨着人们的心弦。菊花被北京、开封、太原、南通、芜湖、湘潭、中山、德州奉为市花,成为这些城市头上的美丽冠冕。每到金秋,菊花在城市中竞相展赛。每隔三年,全国大型菊花展览会轮番上演。每值国际花展,菊花的身影不可或缺……被人们置于圣坛上的菊花如诗如画,美丽得令人窒息,然而,这些美丽却并非菊花与生俱来,而是叶家良等“养菊”大师的天才之作。
恋菊
菊花在我心中就像一个神
64岁的叶家良,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沧桑不少。50多年面朝菊圃背朝天的艰辛与寂寞,给他的面容过早地刻满了菊花的纹路,也使他的脊柱过早地弯向了土地。照片中年轻时的他,按今天的说法,也是高大帅呆、英气逼人。可见,侍弄菊花并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面对别人惊愕的目光,他自嘲:“我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菊花写下的一个故事。”
问起他和菊花的奇缘是怎么发生时,叶家良疲惫的眼神中浮现出温情。他说,这得从上小学说起。10岁那年,学校要求三年级学生都得参加一个课外兴趣小组,自己木讷好静,没有什么爱好,那些唱歌跳舞打球赛跑的活动都不感兴趣,不得已,最后只好选择了没啥人去的种植小组。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其余参加种植小组的同学都纷纷退出了,因为他们都觉得这个小组“受累又没劲”。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他。
为什么坚持下来了?叶家良说,这和他的家庭有关。他家祖祖辈辈有个传统,每到秋日必赏菊。只要天津哪里有菊展,一家老小放下手中活儿,一起去赏菊。为什么必须去赏菊?他说上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他说,古人云:“秋日不赏菊,等于虚度光阴。”这个意思就是,每当菊花开放,意味着冬天就要来到了,提醒人们年关就要到了,必须抓紧时间,珍惜光阴,把这一年的事情做好做完。这其实是藉全家赏菊,传递一个观念:不要浪费时光,不要虚度人生。于是,菊花——这朵象征着年轮的花,早早地就在幼小的叶家良心底扎下了根。这个源自于菊花的传统观念,也促成了他对菊花的终生不弃。
小男孩心中也是有情结的,有的恋母,有的恋父,有的恋师,还有各种的恋。恋菊的叶家良发现,参加种植小组,能与自己的心中偶像近距离接触,心醉。11岁的叶家良有了豪言壮语:“菊花在我心中就像一个神,我就想看看这菊花怎么种,我也要种出好菊花。”
过了一两年,正当12岁的叶家良兴致勃勃地学种菊花的时候,一场“大革命”开始了,菊花在这场“革命”中也未能幸免,它们被打上封资修的标签,大部分被人们毁弃了,只留下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红色菊花。面对被毁的菊花,小小叶家良伤心极了。趁着晨昏,他悄悄从街头巷尾捡回了一些被人们抛弃的菊花珍品,如获至宝地捧回花圃,偷偷保留下来,细心呵护。学校全面停课后,叶家良就此泡在了菊花圃中,继续他的课外兴趣,并且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过菊花。
侍菊
必须始终蹲在地上劳作
花圃里的老师傅都喜欢这个爱菊如命的小学生,都把叶家良当成自己的小徒弟。而在菊花栽培行业中,师徒关系、种养分类,都有着严格的行规。叶家良介绍,菊园里的师傅对徒弟的要求十分严格,约束很多,比如在劳作时绝对不准分心、走神,必须全神贯注,无论菊苗如何幼小,谁也不能坐在小板凳上侍弄,必须始终蹲在地上劳作。师傅们都坚守为人师表的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非常注重仪表,注重形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师傅们不仅要求自己也要求学徒,即使在烈日下劳作,也不能汗流浃背,以免影响形象。那人怎么可能控制自己不出汗呢?叶家良说出了诀窍:只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再加上自己的意念,就可以控制出汗。等收工回到房间,那汗,哗地一下,就能把衣服湿透!
曾经有人拜访叶家良,一进门就说:“叶大师,就想看看您种的菊花!”叶家良无奈地瞅了对方一眼,说:“我是养菊。种菊和养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问题又来了:“养菊和种菊有啥区别?”叶家良的眼神透着怜悯:“养菊是专门繁育培植菊花新品种,这是艺术菊花,也可以叫艺菊,是专门用来观赏和扩大菊花种群的,全部栽培过程比如扦插、上盆、嫁接、换盆、换土、浇水、施肥、打药、摘心、绑扎、抹芽、抹蕾到开花,都是在花盆里完成的;而菊花种植是在土地上大面积完成的,满足菊花商品化、产业化的需要,比如景观布置和各种食用、药用和工业用的菊花。”菊花也和动物一样,需要远缘杂交,才会产生优势,扩大种群,否则,就会一代比一代退化、萎缩。
沽水彩纹
1978年,叶家良被调到天津水上公园从事专业养菊工作。从此,叶家良的养菊生涯就沿着这条轨迹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地循环:筛选亲本-定向杂交-防寒保暖-防治病虫-补充微量元素-防止花头受潮-及时采收种子。用他的话来说:“我就像菊花的奴仆,一年到头、白天黑夜地侍候她们,生怕哪一点儿得罪她们了,就跟恋爱时侍候恋人一样。”许多男人侍候恋人半年或者几年,等到结了婚,就会反过来被侍候了。“但菊花不行,”叶大师说,“这个恋人得我侍候一辈子。”
20多年的工夫没有白费,经叶家良培育的艺菊不计其数,惊艳了中国菊坛还蜚声了海外。199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了他“中国十大能工巧匠”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护菊
暴雨之夜救菊花
“能工巧匠”和“五一奖章”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是靠一滴滴汗水、一滴滴心血、一个个日夜换来的。叶大师说,菊花最怕的就是土壤积水板结烂根。过去菊花的培养土大多以壤土为主,利水性差,通透性差,配制这种土费时又费力。栽培菊花最忙乎的时节是夏季,天热气温高,劳动强度大,他经常趁夜间就着一点凉爽,在花圃2000瓦的照明灯下孤军奋战,靠一双手和一把铁锨配制培养土。
一天深夜,正当他赤膊上阵,挥汗如雨地翻土时,汗湿的上身不慎碰到了照明电线老化破损处,强大的电流瞬间把他打翻在身前的土堆上……幸好是疏松的土堆,叶家良捡回了一条命,否则,在这夜半三更的偏僻花圃,即使喊天,天也不应。这次经历没让叶家良畏缩,反而激发了他一定要改良培养土、告别原始低效的配置方法、彻底解放养菊人的愿望。经过反复试验,叶家良终于成功。新的培养土减轻了劳作强度,解决了菊花动辄受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出的菊花竟然更加美丽。
露染绣珠
菊花怕涝,就像一个紧箍套在养菊人的头上。平时浇水不能过量,赶上老天下雨,还必须及时排水,否则菊花就会一命呜呼。
1979年的一个夏夜,熟睡中的叶家良被窗外滚滚雷声惊醒,他急忙起身冲出房门,骑上自行车,冒着瓢泼大雨向公园花圃奔去。道路已被雨水淹没,路面一片滔滔,他的自行车轮被冲走盖子的窨井口猛地卡住,强大的阻力毫不客气将他从车上甩出,重重地摔在地上。片刻之后,他从浑浊的雨水中爬起来,踉踉跄跄继续冲向公园。赶到花圃后,他像疯了一样扑向菊花,将一盆盆菊花侧放控水,全部完成后,这个落汤鸡一样的大小伙子,在雨夜中嚎啕大哭,其中的悲喜,只有天知、地知、菊知、他知……
沽水锦霞
学菊
用敬畏生命的态度对待
随着在养菊路上的探究,叶家良对菊花文化也越来越着迷。他发现,自古以来菊花就是中国的园林国粹之一。他说,菊花每年秋天如约开放,诚实守信,不畏寒霜,生命力强,色彩缤纷,千姿百态,不在春夏与百花争奇斗艳……在菊花身上,他看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原则:菊花是一种诚信之花、坚强之花、有出息的花;一个人要养好菊,首先就要学习菊花的品质,诚信、坚强、有出息。
于是,即使在菊花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他还是坚持,养菊要遵循养菊的“范儿”,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他总是说,养菊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一个人养一辈子菊花,也就不过几十次的实践,一年只有一次机会获得经验。菊花不会说话,只能靠我们去细心观察和反复试验解决问题。他也遇到过各种难题,这让他常常夜不能寐,欲哭无泪。有一次培育一个菊花新品种,他天天趴在花盆边儿眼巴巴地盼望出苗,这一趴就是三个多月,足足等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菊花种子终于从土里钻出了嫩绿的幼芽,那一刻,他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紫霞秋英
叶家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养菊花不难,但要养好菊花很难,要想菊花一年比一年好更难。”这需要摸准菊花品种的习性,要天天观察,要与变化多端的环境、天气、温度、湿度周旋。这个过程非常艰辛,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尤其是菊花的育种工作,那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非常浩繁辛苦,任何一个细节出了错,都会前功尽弃。
有人问叶家良,你养的菊花怎么那么出类拔萃?他平静地回答:“因为我爱菊坚定,别人不如我坚定。”
他说自己有两大缺点:一是笨;二是慢。脑子和手脚都慢。在养菊过程中,别人三下两下就搞定了的事情,他要用三天两天才能搞定。之所以慢,因为菊花在他眼里是一个宝贵的生命,必须用敬畏生命的态度对待。他说菊花不是白菜萝卜,不能粗放地对待,必须体察入微,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他还说菊花是国粹,是艺术,她有灵性,不能亵渎。这就是他“笨”和“慢”的原因。
他也认为自己有两大优点:一是爱菊;二是笨鸟先飞。他说对菊花的爱和敬,逼他必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每当遇到问题,总是比别人更先动脑思考,先动手解决,总是把问题解决在别人的前面,而且一定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叶家良的这些“缺点”和“优点”,让他成为了真正的工匠,并保持平均每年30多个菊花新品种问世。
传菊
病榻上微信传技
近些年,一些养菊青年不远千里,慕名前来拜叶家良为师。长年日晒雨淋的菊园躬耕,让叶家良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然而,面对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甚至身怀六甲仍一次次叩门拜师的年轻人,他的心软了,最后只好又慈父般地接受了新学徒的拜师礼。
自古以来,但凡具有独门绝技的工匠,往往都会遵循绝技“传内不传外”这条潜规则。但叶家良不这样。为什么?他说我不能保守,中国的菊花事业需要我们这一辈人无私传授,各种精品菊花才能传承下去,新的品种才能诞生。
对徒弟无私传授,即使在病榻上也用微信“鸿雁传技”,也使叶家良美名远扬。不仅如此,他在各种菊花栽培培训班上,也是倾其所有,将自己积累大半生的经验与诀窍一一传授给学员。就拿给菊花浇水这个事儿来说,在旁人看来再简单不过,抓起水龙一滋了事。但叶家良说,给菊花浇水这事儿,有太多的讲究:一要及时,二要适时,三要适量,四要适温。这四点把握不好,就出不了好菊花。
叶家良经常告诫徒弟们,要想养好菊花,这辈子就要踏踏实实做好这件事,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一辈子不求五花八门什么都懂,但求把一门技艺做到最好最精。不管自己在什么起点上,自己的程度如何,一定要坚持住,只要坚持住,就能出成果。他告诉徒弟们,通过菊花,也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才能和成就。一位拜师学艺三年的徒弟,2017年秋季在河南开封的菊王争霸赛上,一举夺魁封王,叶家良在倍感欣慰之际,挥笔写下了勉励后生继续努力的诗篇:
翩翩金爪舞龙亭,
擂台竞菊第一名。
牢记不称王与霸,
埋头认可是新星。
这几年,叶家良根据自己对中国传统养菊的研究,提出要“文人养菊”——他说传统养菊要求一个人做什么就要有什么“范儿”。比如在养菊劳作中,无论是动作、姿势和速度,都必须遵循规范和程序,如此,才能充分体现菊花的“三态”,即生态、状态、观赏态,以及菊花的“两性”,即习性和个性,进而实现传统养菊所倡导的“信、达、雅、臻、妙、静”的六字境界,真正使中国千年传统养菊精髓代代相传。
玉酝酬秋
痴菊
都为菊花受折磨
养菊,听起来风雅、诗意、浪漫,但在千姿百态的菊花身后,却隐藏着养菊人所经受的万般辛苦。这些酸甜苦辣在叶家良心中积郁成诗,字字含泪。在一次次菊花展赛获奖之际,叶家良总会在鲜花与掌声之后,于夜深人静之时,写下心中的感触:
近日喜忧流泪多,
谁知悲伤是恶魔。
可叹今生酸辣苦,
都为菊花受折磨。
由于长年在潮湿闷热的花圃中劳作,加上菊花育种期间尤其牵肠挂肚,夜不能寐,三餐不定,年近花甲的叶家良已积劳成疾。一次大病期间,由于无法照料他的“最爱”,他写下了:
我与菊花隔岸歌,
力不从心花受虐。
本想秋尽多自惜,
谁知不日成病魔。
即便如此,叶家良仍然经常抱病坚守在花圃中,与他心爱的菊花朝夕相守;在每年全国各地菊花展赛上,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一往情深地呵护下,天津水上公园的艺菊闻名遐迩,曾吸引一些国家领导人和国外来宾慕名前来赏菊。
当今中国菊园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然而叶家良却心怀忧患。他说:老一辈越来越老,下一辈甘愿吃这个苦的人越来越少,精品菊花的培育面临断代的危险。他疾呼:一定要保住中国的传统菊艺文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了将传统养菊技艺传承下去,近年来叶家良又呕心沥血撰写并出版了《菊花盆栽》和《名菊欣赏》两本书,将自己毕生的心血浓缩于笔墨之中。
为了那朵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神圣菊花,叶家良还将继续用生命坚守,让美丽在人间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