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工匠精神” 揭秘三个执着的“现代匠人”
2016年3月31日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工匠精神”最近也因此变得热了起来,有人将“匠人精神”总结为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在浮躁时代坚守着一种情怀。在如今快节奏生活下,慢工细活的手工匠人已经越来越少,也渐渐鲜为人所知。北京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北京的手工匠人,他们会用半个月做一双手工鞋、一个月做一把紫砂壶、几个月磨制一面铜镜,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还是花甲老人,手工艺人都多年默默坚守着一份手艺。互联网时代,很多已经面临失传的技术也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企图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的缅怀,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延续和保存这些技艺。
他们会用半个月做一双手工鞋
60年手工鞋厂靠老师傅撑着
在北京五环外的一个小院内,有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手工鞋厂,聚集着一批做皮鞋的高手。相比起流水线工厂里一天生产近万双鞋,定制鞋厂里不到20位的师傅即便全力以赴,一天也只能做5双鞋,最复杂的手工缝制部分是“一寸5针”,做一双鞋时长需要一个多月。
麻学平是老八达岭鞋厂1928品牌资历最深的老技师,今年已经62岁了。“我是1980年进的鞋厂,当时对制鞋并不感兴趣。”麻学平在八达岭鞋厂的时代,曾经赶上一个辉煌的尾巴。1956年繁华的王府井大街的36家私人制鞋店进行了公私合营,合并成了一家国营皮鞋工厂——北京东单皮鞋厂。上世纪60年代之后 在公私合营后的工厂中,开始为社会大众服务,批量生产皮鞋,也为周恩来,陈毅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制作私人定制皮鞋,后更名为八达岭鞋厂。上世纪80年代,八达岭鞋厂曾经是北京出口创汇的重要企业。当时,厂子里已经改做胶粘鞋,手工鞋已经几乎不生产了,原因是手工鞋制作麻烦没有那么多经济效益。上世纪90年代,有人送了麻学平一双手工鞋,他穿上后感觉太好了,舒服,不捂脚。这双鞋,穿烂了他也没扔。有这样的鞋,为什么不把它做出来?当时是1994年,八达岭鞋厂已经面临解体,麻学平决定把老工艺恢复起来,这一做就是20年。
“和以前相比,正装鞋鞋型现在普遍加长了,这是为了好看。”从事手工制鞋,平时走在路上,麻学平都在注意看行人的鞋是否有能借鉴的地方,看到一双好鞋甚至会跟着别人走很远。手工鞋工序复杂,要量脚定做,制作专属的鞋楦,固特异缝制法进行缝制,前后要几十道工序。与国外的手工鞋相比,鞋坊的皮鞋改良了工艺。麻学平说,很多国外品牌手工鞋比较死板,为了手工鞋刚上脚死板的特地,他实验了4、5年,最终在鞋底加上了一种特殊的“鬃”,解决了这个问题。
近些年,像麻学平一样的老师傅先后被鞋厂相中,在鞋厂从事着简单枯燥却又底蕴深厚的工作。50岁量脚师曹玉玲工龄已经有30年,是麻学平的的得意门生。制鞋的第一步,由量脚师通过计算、分析每位顾客的脚型和骨骼,并观察顾客走路习惯,最终获取精确数据。53岁付俊秀是专业裁料师,他的父亲是八达岭鞋厂的元老。子承父业后,他专业做裁料这一行当34年。
鞋坊每年能做1500双手工鞋,但这个销量只能维持基本运营。要想发展,一是人员短缺,现在年轻人很少能耐得住寂寞,不愿从事单调的手工劳动。另外就是资金的来源,虽然老师傅个个身怀绝技,但却绝非销售专家。现在,老鞋厂私人订制基本靠朋友间口碑传播在这个充斥互联网思维的时代,只踏实把手工做好静待结果已经行不通了,也许这就是手艺人的无奈。“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网络平台知道还有这样一群匠人存在,注意到我们的手艺。”麻学平说。
“传女不传男”的紫砂匠人
“这叫‘藏’,就是把紫砂壶的壶嘴和壶把链接在一起。”华派紫砂传人钱盈盈是美女,一边低头精心捏制着紫砂壶,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制作壶的技巧。从外婆算起,华派紫砂已经历经了三代传人,所有弟子都是女人,华派紫砂也是为数不多“传女不传男”的工艺。
外婆和母亲经历了很多时代的坎坷和变迁,但是终于对紫砂工艺充满了热爱,钱盈盈天资聪颖,从幼儿园起就跟妈妈钱秋虹玩泥巴,深受外婆华冠群的喜爱。她初中时就能独立完成成壶的制作,且壶把、壶嘴这几个关键部位的水平、直线,尺子丈量般的精准。
“做一把壶需要30多道工序,仅仅是完成,还要进窑烧制,这也是考验制窑工艺,成品还不能在运输碰碎。”钱盈盈这样的熟练匠人,一年也仅仅能拿出10至12个成品。
“为什么是传女不传男?”钱盈盈说,现在师门里面一共有34个门人在做,都是女匠人。姐妹们只需要一个工作台,就可在家里完成紫砂的制作。紫砂女匠人可以在家兼顾家庭和事业,家庭也都比较幸福。
钱盈盈设计,华派姐妹们制作。在家既有自己的事业,也能兼顾家庭。“一点也不担心年轻人对老手艺没兴趣,事实正好相反。”钱盈盈也被大学请去讲选修课,报名的学生每次都超额,足以看到现在年轻人对手工活的喜爱。她告诉记者,老工艺也与时俱进,现在也可以用3D打印设计模型,除了材质外,和真正成品紫砂壶一模一样。
曾德钧的猫王收音机
简洁的木质盒子、圆润的线条、外形十分复古,有点像美式收音机,国内的发烧友一眼就能认出,这是猫王收音机。真正触摸到它的富有质感的表面、听到悦耳的音色,很多人都会为之惊艳。
这款古典木质收音机的设计者,是一位“50后”,也是被人称为“中国胆机之父”的曾德钧。在这个收音机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他却要做木质的手工收音机。这也一度让很多人不理解。“虽然我每天都在和冰冷的零配件打交道,但是我为自己能做出来这些温暖的声音而感到兴奋、幸福。”曾德钧说。
这是他从小的梦想,对于上世纪60年代山区的孩子来说,一个收音机就是整个外面的世界。在部队工作多年后,曾德均决定复员开始了自己的一直的梦想——做收音机,虽然这个时代并不是收音机的黄金时代了。中间创业的坎坷无法历数,有过在3年之内被坑了3次的惨痛经历。2004年,为了让已经趋于“没落”的收音机继续传承下去,曾德钧开始设计制作猫王收音机,并尝试将收音机进行商品化、市场化。面临成本高、回报低等困境,他坚持了12年。59岁的曾老每天背着一个十几斤的大背包为了实现心里的目标在外奔波。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没有休息日,经常忙到凌晨,第二天仍然激情澎湃。
“理论上他是一个制造商,但我跟他接触觉得他更像一个艺术家,一个真正的工匠。”一位认识曾老多年的朋友说,工匠对物品有感情,而不像商人一样只将它看作挣钱的产品。不过,匠人在这个时代也要“触网”,毕竟自己所爱也要为人所知。众筹的概念刚刚从国外传到中国的互联网圈,年近6旬的曾德钧选择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2013年开始玩起了互联网众筹。“作为匠人,要不断地坚持自己,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我们要与时俱进。”60岁的曾德钧仍旧保持着一颗开放的学习心态。一方面针对产品进行优化,让产品适用于时代,形成自己的产品逻辑;另一方面寻找优势的平台资源,对产品进行推广。曾德钧将猫王收音机的众筹经验推广到了京东聚匠计划的项目之上。
短短半年的时间,曾德钧的努力与坚持得到了回报。猫王二代复古收音机在2015年3月登陆京东众筹,在43天的众筹期内收获了358万的众筹资金。截止目前,已有近200位匠人、手艺人加入了“聚匠计划”,这其中包括了钱盈盈的紫砂、“蓝博士手工航模”、“八达岭皮鞋”、磨镜人杨红文等等。他们专注的工匠精神也被社会上更多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