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刘子元和他的鸟笼江湖 指间绝技打造最小鸟笼

2017-11-06 12:05 北京晚报 admin

2017年11月6日讯,大拇指肚内侧是黄豆粒大小的老茧,灵活的拇指和食指,拈起0.4毫米的钻头,在内径12毫米、厚1.5毫米左右的笼圈上钻出距离相等的20多个眼儿……今年已经63岁的刘子元,13岁接触鸟笼制作,经过50年技艺打磨,17年的钻研,掌握了一手微型鸟笼制作的绝活儿,今年他的鸟笼制作技艺还被纳入了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养鸟的人越来越少,圈养禽鸟的风气不再,鸟笼也渐渐从“玩意儿”变成了“藏品”,但是凝结着劳动人民技艺和智慧的笼艺文化,却依旧可以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散发出迷人的星光。

技艺 鸟笼做得比硬币小

刘子元家不大的客厅内,到处是鸟笼,鸟笼很袖珍,大的不过巴掌高,小的宽窄和5角钱硬币差不多,挂在木架上的一对儿小鸟笼,鸟笼的钩子竟然用的是耳环的钩子。“鸟笼越做越小,有人就说能当耳环戴了,我索性就拿一对儿安上了耳环钩。”刘子元说。

记者小心翼翼地拈起一个还没有大拇指粗的小鸟笼,几乎感觉不出重量,一根根比针还细的笼柱整齐排列,笼底、笼圈、笼盖、钩子一应俱全,用指甲盖儿轻轻一拨,鸟笼的门就被推了上去,难以想象这样小巧的鸟笼每个细节还如此精致。

刘子元是个老北京,老辈儿就有人会做鸟笼,小时候他看着父亲和叔伯们做鸟笼玩,13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前30多年做普通鸟笼,从2000年起,他就想着把鸟笼往小了做,于是之后这17年就开始一点点“琢磨”微型鸟笼。

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家伙”,从锯到钻,刘子元微型鸟笼的家伙事儿都是他一点点修改到合适的,在刘子元3平方米的阳台工作间,光锯就有大小4组。“我这个人轴,要做一件事,非把它做成不可。”刘子元说,单是对小鸟笼的笼圈进行“煨”,就废了不少木料。最早的微型鸟笼有巴掌高,笼圈就是一个薄木片,煨的温度高了,皮掉了、糊了,都不成,温度低了,木头一弯就断了,刘子元的第一对鸟笼,就花费了他3个月的时间。“做残了的微型笼子废料,就有几大麻袋。”刘子元不断地挑战自己,微型鸟笼也不断在缩小,直径从80毫米下降到29毫米,再到现在最小的15毫米。

随着鸟笼直径的缩小,难度也越来越大:煨鸟笼的圈,竹子的还能凭经验用火烤,木头的根本不敢见明火,刘子元不断想办法,最终试出了焊半导体的电烙铁“好用”:“我特意买了个测温度的电子表,测电烙铁的温度,上下差5摄氏度都不成,热了就糊了,低了就弯不了。”还有穿孔,最小的鸟笼笼柱只有0.4毫米粗细,得用那种拉金属丝的拉丝板反复拉上几十、上百次才能达到。钻孔的时候更是容不得丝毫差池,0.4毫米粗钻头,比针还细,只能靠镊子才能拿起来,很大程度上钻孔是凭着手感。“我就爱做鸟笼子,也算是老有所乐,只要一做笼子,我心里就舒坦。”老刘说。

分享到

黄永松创办《汉声》成中国传统工艺主阵地 曾归纳命名“中国结”

什刹海的另类“刀客”冰刀王 老北京滑冰情怀的守护者

“中国制造”课程受学生热捧 2000个课程名额1个小时抢光

一位北京设计师在林芝的非遗保护 从企业家到保护者的华丽转身

衣恋园:老北京裁缝扣边只需一两分钟 现代机器不如六十年传统手艺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