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墙打洞专项整治收效明显 背街小巷待改善业态转变需时日
2017年4月19日讯,“临街的‘开墙打洞’治理,特别彻底,真感觉变化挺大的,可这背街背巷的小地方还需要改善,小店该营业还是营业。”家住黄寺大街附近的小马告诉北京晚报记者。
永安里中街治理前
永安里中街治理后
今年以来,全市各区县陆续开展的“开墙打洞”专项整治,其中丰台区涉及有5000户,海淀3341户、西城3000户、东城2300户和朝阳1800户,力度极大。某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整治看上去不够彻底,是因为目前还在外观改造阶段,下一步将对经营进行细化管理。
什坊街
小店“卸妆”后再营业
小马居住的什坊街不足400米长,平均宽度只有8米,是一头连着黄寺大街的小街道。北京晚报记者发现,在黄寺大街上,已经很难看到“开墙打洞”的痕迹。黄寺大街25号院一层临街的店铺已经全部拆除并搬迁,一家小店还特意留下标牌,告知老顾客店铺搬去了附近的超市。
但是在什坊街内,整治行动还是残留了一些“痕迹”。小马家所在居民楼旁边的一个小商店和小饭店,在整治行动中被拆去了户外广告和店铺牌匾,并进行了简单的粉刷,但实际上仍在经营。“尤其是小饭店,离居民楼非常近,一到饭点儿,炊烟四起,直接就飘进我家里来,窗户都不敢开。”小马希望,“开墙打洞”整治能在这些不易被察觉的细节上再花些功夫。
北工大东门
百米之外仍有小店
在今年的整治行动中,北工大东门外的几家小饭店全部被拆除,原先醒目的招牌不见踪影,只有墙上还隐约可见用油漆刷着的“湘菜”字样。
北工大学生芳芳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学校东门的环境如今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过往车辆通行也顺畅很多。
不过,从这里往北不到100米,在潘道庙附近,还有“开墙打洞”的迹象。北工大路在向北延伸后拐了弯,转而向西与西大望路连接,路并没有延伸到潘道庙深处,这里形成了一小片背街小巷。与北工大东门相比,潘道庙一带环境明显较差。有的小饭店的桌椅直接铺在路上,小食品店的店主告诉记者,不知道什么是“开墙打洞”专项整治。
永安里中街
招牌拆了店照常开
在寸土寸金的CBD,永安里中街很不起眼。
这条从东南往西北斜着延伸的小街约500米长,对附近路网不熟悉的司机根本不敢往里走,因为这条小街太窄了。原本就窄的路面,又被两旁“开墙打洞”的店铺挤压着空间,从早堵到晚。
北京晚报去年4月曾报道过永安东里“开墙打洞”餐馆泛滥的新闻。其实,永安里中街也不遑多让,街道两侧的小饭店、小商店密密麻麻,而且很多是在居民楼一层“开墙打洞”。永安里所在的建外街道,从去年就开始加大“开墙打洞”整治力度。记者发现,永安里中街确实经过整治,几家蔬果、洗衣、包子店均被拆除了招牌。但走近观察发现,除了招牌动了,店铺本身改动不大,经营也照常进行。
交大东路、西直门外南路
店门堵了开窗营业
交大东路紧邻北京交通大学,就在上周,这里刚刚进行了一次整治行动,交大东路19号院一层的12户“开墙打洞”商户被集体封堵。
北京晚报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家修脚会所已经被拆除灯箱,关门停业,会所外的路边立着鲜亮的红底黄字标语板“开墙破洞整治、疏解整治促提升”。在不远处的交大东路21号院,也有十多家一层“开墙打洞”商户被整治。和修脚会所不同,21号院的一层商户在治理后照常营业。蔬果、五金建材、鲜花、修脚、美发店,都在窗户上贴着“照常营业”的告示。店主老田告诉北京晚报记者,整治行动把招牌拆了,店门堵了并换成窗户,恢复成居民楼本来的模样,但是并没有明确的下一步该如何继续整治。“我的店是有正规营业执照的,现在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办,也没说让不让再开了。如果不让开,往哪搬?没告诉我。”
老田觉得,既然没搬那就照常营业,门没了就开窗售货。他在窗户下面垫了几块砖,方便顾客站上去取货。旁边五金店老板更辛苦一点,进货出货经常需要在窗口爬进爬出。
西直门外南路的情况与交大东路类似。这里沿街几个“开墙打洞”的小门脸被整治后,门换成了窗,但并不影响销售。尤其对居民楼住户影响比较大的小餐饮,也在正常售卖。
街道工作人员:
等细则且转业态还需时日
北京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某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他表示,目前整治看上去不够彻底,是因为目前还在外观改造阶段,对经营的细化管理还待铺开。
“居民楼‘开墙打洞’治理,先按照建筑图纸,恢复成原来的样貌。改造后,把店门变成原先的居民楼窗户。”工作人员表示,此前,这种“民改商”的经营方式是被允许的,目前在外观整治后,下一步将是对经营进行细化管理。“比如,联合烟草部门查处不具备烟草销售资格的店铺,联合食药部门查处不具备食品加工资格的店铺。”但是,他也表示,具体的实施细则目前还没有下发,尤其是有营业执照的商户应该怎么处理,还在等待进一步的细则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