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整治开墙打洞后:北京织带厂门市部“出土了”

2017-05-19 17:56 北京晚报 TF000

如果不是整治开墙打洞,王瑞阁自己也想不起,31年前的老招牌其实一直保存着,只是被新招牌盖住了。这便是“服装辅料商店”。这个名字带着一种“谦虚”——它仅仅是根据自己出售的物品,使用这样一个极朴素、没有特点的名称。

“服装辅料商店”。

它本是北京织带厂的一个门市部,改革大潮中,店名和招牌改成了“北京紫薇织带厂”,但出售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所谓“织带”,包括编织型裤腰带、背包带、绸带、服装花边、服装标牌等。这家店铺位于安乐林路北。同一时间它遇到两件大事:其一是整治开墙打洞,其二是安乐林地区拆迁。

整治开墙打洞中,安乐林路上至少已有三家老店露出了老招牌,分别是“永外建xxx商店”(据说是建材商店)、“南城机电设备经营部”以及“服装辅料商店”。另外两家都已改成饭馆、花店等常见的买卖。

服装辅料商店的店主王瑞阁阿姨,她今年65岁了。

1986年,这家店铺从房管所的副食店改造成了厂门市部,她便是筹备者之一。而今,老工厂已经几经搬迁、改革后停业,她已是这里的主人。

莫说往日峥嵘不再,只是人们不曾细细聆听。想当初这安乐林路边也是热闹非凡,最大的三家工厂,分别是北冰洋食品厂、北京珐琅厂和北京织带厂。最令工人羡慕的当属夏天的北冰洋,进货的卡车排出厂门好远,效益可想而知。

北京织带厂也不差。王阿姨回忆,最多的时候厂里有1900工人,全国各地的百货系统人员来进货,厂里一年生产的各种织带几千万米,差不多能绕着国境线来一圈儿了。

店里出售的日用品。

先来看看这家店铺吧。“服装辅料商店”是红色油漆大字,写在平房顶的铁板上,油漆已经斑驳,一旁的几个白罩子大灯,也是上个时代常见、如今已经消失的东西。铁板上写店名,上面挂着白罩子灯。小店不大,几个柜台货架一字排开。里面陈列的商品则是各种颜色、宽度的松紧带、绸带、蕾丝花边、绣花花边、宽窄背包带和麻绳。此外还有一些与裁缝有关的工具,如裁衣尺、顶针。花花绿绿。

可是,现在咱们谁还自己缝衣服?谁会来买这些东西呢?

说话间有人进店,“来一尺尼龙搭扣。”“4块5。”王瑞阁话音没落——“……其实我用不着这东西,主要是想问问,您这店也搬走吗?能不能给我留个电话?”

王阿姨笑着递上名片。她说,有爱动手的人买了花边,自己给孩子服装进行再加工,也有人买各种各样的绸带、彩绳回去学习编织装饰品。“勤动手的年轻人,还挺喜欢我这个店呢。”


王阿姨用裁衣尺量好顾客要的长度。更重要的是,这个店,成就了王阿姨的事业心。

她参加工作是在1972年。经街道办事处介绍,她到了东铁营织带厂当工人,很快被调往办公室。后又因工作需要学习财务,成为工厂会计。至1979年,东铁营织带厂与位于安乐林路边的北京鞋带厂合并,共同组建了北京织带厂。后来位于体育馆路的商标厂并入,厂名更改为“北京织带商标厂”。以下简称“织带厂”。

1986年,社会上已兴起办商业服务业的“三产”之风, 织带厂便办起了这个门市部。王阿姨回忆,在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模式下,很多“大客户”即各地百货公司,有的甚至派人驻场紧盯生产,300台机器全部上阵。

偶尔有关系户来求货,厂里几台科研用机也得上阵服役。效益好,上交利税多,厂里是崇文区纳税大户,王阿姨年年代表厂里去税务局领奖。

90年代,织带厂的门市部因独立核算,应工商部门要求须改名,王阿姨便起名为“紫微”,只是好听,并无他意。

王阿姨站在店门口。右边的“北京紫微织带厂”这块招牌,算起来也用了20年了。

90年代中期开始,传统工业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南方纺织厂兴起后,其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国营老厂。尽管织带厂的业务员四处跑生意,仍然无力扭转颓势,即便是卖出一些货,时常也收不到款,早已没有计划经济时代与国营公司“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规矩。厂里还为此组织过“讨债队”。

原因并不复杂,“我做财务最清楚,我们要有大批管理人员,工人们的工资高、上最正规的社保,而私企没有那么多麻烦。我们也想降低生产成本,但即便那样也没法与私企竞争。”

服装花边。其中便有二十年前的存货。

看清楚了这一点,老工厂虽然逐渐缩减产量,但仍然坚持着“保证质量”的路线。王阿姨曾遇到过一件事,某军工厂本来常年在织带商标厂采购帐篷用的绑带,双方一直合作愉快。但有一天,王瑞阁接到通知,绑带出了质量问题,老化严重导致断裂频发。

经查,原来是采购员向上级汇报说是买了织带商标厂的产品,其实是南方某私企的便宜货,却报账高价,吃了回扣。“听说那次人家买了30万米,价钱比我们便宜一半。”与此同时北京为了治理环境,开始实行了“退二进三”、“退三进四”的发展策略,许多工厂开始外迁。1994年12月,工厂搬到了分钟寺,2006年,工厂又搬到了马驹桥。其间工厂也经历了几次改革,包括下岗等,不细说了。

王阿姨拿着的,是线织的红腰带。注意,是线的,不是布的,这是老存货,与现代产品不一样。“因为线的不容易打滑。皮带普及之前,人们都是用它。”她回忆了好一会儿,这大概是80年代至90年代的产品,此后便停产了。店里还有一些存货,每条5块钱。

就在2000年,王阿姨退休了。

她向厂里要求接手这家门市部,厂里应允。她与一个分包部分业务的老姐妹一起,在顺义办起了自己的织带厂,仍然沿用了门市部的字号“紫微”。于是这次整治开墙打洞前,店铺门口的牌子便是“北京紫薇织带厂”。

安乐林路边也不再能看到工业的影子,如今只剩下珐琅厂,“人家那是国家认可的,技术含量高。”

王阿姨一直在门市部里站柜台,如今门市部只剩下两个人,除了她之外,还有她的女儿。2016年她听说,原织带厂几经改革、搬迁后的工厂最终停工了。

而今她店里出售的货物,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紫微织带厂,一部分来自代加工厂或是直接进货,“因为纺织生产涉及染色,染色可能造成污染。”即便是郊区的工厂,有些业务也不得不外包。

正聊天,一位业务员气呼呼地走进来抱怨没按时到货。王瑞阁介绍,这位业务员也曾是织带商标厂的工人,如今在他的帮助下,店铺里的货物已经卖到了国外。

货源变了,客户变了,但店铺里的样子却没变,两只长管灯,一个军绿色的吊扇,“这可都是1986年开业的时候就在咱店里的。31年啦,我都没离开过这个屋子,它是我的精神支柱。”

常有人来问她搬到哪里,王阿姨递上名片,“快走啦。我正在找房呢,尽量还把这个店开起来。”


小店的窗台上摆着三瓶小草。转过头来,“我并不缺钱花,但我还是有这份事业心,还能奋斗,我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干成什么样儿。织带厂都关门儿了,我不是还在吗?”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 张硕

分享到

北京东城一小店铺占民防工程 腾退后化身“儿童之家”

北京开墙打洞如何“长治”?右安门内大街77号楼给出答案

西城半步桥街今天拆除8处违建 道路将拓宽并进行绿化

封堵“开墙打洞”后胡同该恢复成啥样?背街小巷设计导则编制完成

新太仓17条胡同启动环境整治:拆除413处违建

开墙打洞封堵后不美观?核心区胡同设计将制定导则

东华门大街恢复皇城范儿 本月起将整治故宫周边87条胡同街巷

民族大学西路周边拆违封堵 西城“十有”“十无”背街小巷过百条

封了118处“洞商” 故宫北门外800米老街重归宁静

菜户营村清退48间“开墙打洞” 高架桥下“双营路”终于清静了

北京东高地社区封堵“开墙打洞” 白纸坊整治地下出租房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