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开墙打洞”后胡同该恢复成啥样?背街小巷设计导则编制完成
2017年11月8日讯,违建拆了,“开墙打洞”封堵了,下一步胡同到底该恢复成什么样?记者今天从市城管委了解到,街巷胡同设计导则已经编制完毕,很快就将发放到核心区的每个街道以及包括通州在内的全市16个区。胡同中的墙面该用什么颜色、建筑该恢复成什么风格、胡同中怎么停车怎么行车、牌匾标识怎么悬挂,甚至城市家具、绿化景观怎么设置,都有详细的设计规范。
资料图(图片来源:TAKEFOTO 程功摄)
站在整治完毕后恢复成民国风格的西城区达智桥胡同口,市城管委整治处副处长任玉霞向记者展示了刚刚印刷完毕的《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厚厚的《导则》从气质、风格、颜色等方面着手,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交通设施、牌匾标识、城市家具、绿化景观等十大类36项元素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规范。
“大家最关心交通,咱们先看看街巷胡同的交通设施这一块。”任玉霞说,结合街巷胡同宽度,将确定差别化的交通组织方式及交通设施配置要求。比如宽度在5米以下的胡同,建议设为慢行胡同,人可以在胡同中步行,自行车也可以通行,两侧不得施划机动车停车泊位。“像是这种慢行街巷胡同,可以在街巷胡同口设置可拆卸或者可以升降的阻车桩,以此来限制机动车的通行和停放。”而宽度在5米至9米的胡同,则建议设为单行胡同,允许机动车单向通行,宽度为6米以上胡同可以施划单侧停车泊位,但需预留宽度不少于3.5米的消防通道。宽度在9米以上胡同,建议设为双行胡同,组织双向交通,并在一侧施划停车泊位,也同样需要预留宽度不少于3.5米的消防通道。“远期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胡同中不再停车。”
记者注意到,《导则》还对胡同中的“自行车停放区”进行了专门的规定,提出要采用地面划线的形式来施划,原则上不得设置固定的自行车停车装置。
在建筑立面方面,《导则》对墙体、屋面、传统门楼、外立面门窗、台阶和散水、油饰彩画、构筑物和装饰构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街巷胡同沿线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价值的四类建筑,即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按照“古今有别、新旧有别”的原则实施分类管控。其中,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对建筑体量、高度、形态、色彩、材质等进行更为严格的管控,其他建筑的建筑外观要求与传统风貌相协调,鼓励旧料利用。“比如橘色等比较突兀的颜色,将不允许出现在胡同中。”
“我们要求核心区每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都必须按导则设计。不过,各区和街道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具体到每一条街巷和每一片区域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因地制宜地体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色。”任玉霞说。
记者从市城管委了解到,每天,市、区、街道、社区都将组织对辖区背街小巷进行巡查,聘请第三方公司每天抽查10条街巷。每周还将开展暗查,每季度对暗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点评通报。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将逐条开展验收。验收合格的背街小巷,对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核心区的整治提升将进一步拓展到中心城区及通州区,建成区比照核心区,按同一标准、同一规范开展环境整治提升。”任玉霞说,整治提升还将扩展到城乡结合部区域,摸底建台账,研究制定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标准。根据最新的摸底台账,中心城区及通州区的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区域计划完成背街小巷整治37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