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寒潮也没有撼动“小阳春”的卷土重来,还有“反季花”
2021-12-06 15:26

11月初,号称“史上第四强”的寒潮导致今年才届立冬天气便骤然“变脸”,风、雨、雪“三箭齐发”,波及面十分广大。而且11月7日凌晨四点,郑州惊闻“雷打冬”。

已经有好多年没这么早下雪了,11月7日立冬北京大雪,黎明时分的郑州也是雪花飘飘。内蒙古与东北的雪来得略微迟些,不过降雪量实在是夸张。气温随之迅速下降,郑州史无前例地提前一周供暖——往年11月15日才正式供暖。在我的记忆里,立冬见雪是2000年和2003年发生的事,可那两年的11月上旬,并没有如此强烈的寒潮。这次的寒潮似刀劈斧削一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无论是夏汛时的水灾还是秋汛时黄河的泛滥,总称“有记录以来”,这好像成了一顶现成的帽子,可以随手套来套去。

  永定门之冬 张仁芝

天降寒潮,一夜之间,树叶狂落,应时变红、变黄的乌桕树和白蜡树,大多提前落叶,连栾树也落叶了。原本郑州见霜很迟,市区多在12月见霜,可今年的雨雪早于落霜,大地上的草木顿时狼狈不堪——开阔地带的悬铃木即法国梧桐,叶子还未大量变色,瞬间变疏、变瘦,十分憔悴。惯常生命力很强的杂草,如灰灰菜、葎草涩拉秧,龙葵和白花鬼针草也蔫了,仿佛用热水兜头泼了一下似的。

土地从此就范了?它不甘心这样。11月8日开始,天气转晴回暖——阴云不见,农历十月初的下午,每天早早日月同辉。隙地杂草“打了个扑棱又翻身”——先是白花堇菜和紫花地丁再开花,簇簇连绵;滇苦菜(又称苦苣菜、续断菊)的头略微歪了一下又挺直了,继续开花。有人把穿着花棉袄的小女孩放在高大的滇苦菜前合影,人与草木在初冬争艳,极美。蒲公英、黄鹌菜、小苦荬纷纷开花,甚至连新出苗的牵牛花,嫰秧仗着厚厚地草的保护,也再度开花……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不屈不挠的花花草草,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叹为观止。11月8日至11月19日,郑州的好天气一直持续,最高气温攀升至二十摄氏度开外,阳光灿烂无比。大家争先恐后地在微信朋友圈里晒红叶、晒蓝天,郑州的红叶季往年大体终止于10月底,今年延长了至少十天。

可不能忽略这十几天,因为夏、秋两季雨水多墒情好,树木变得茁壮,红叶季随之延长。如今雨线频频北移,已经不容漠视了。离我最近的地方,有一大一小两块天然的“试验田”——小一点的是一个靠着环道大酒店的广场式的院子,有藤架和池沼,那里的草地适合观察;大一点的是一个高校老校区的旧操场,有足球场那么大,一直没有硬化,也没有铺塑胶,很接地气。已经是11月中旬了,旧操场南头绿草如茵,车前草、酸模、小苦荬、浆麦草彼此连环,新生的龙葵绿汪汪,像辣椒棵子一样,开碎白花结子。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小阳春”的天气如三月春暖,经常导致草木迷乱而二度开花。近来读白居易的《早冬》:“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还有周端臣的《初冬即事》:“初冬天气暖,小似立春时。万树无多叶,千花试一枝。天红霜有信,星晕雨先期。怕见梅花发,愁怀未辨诗。”可知唐宋“小阳春”的时候,寒樱和梅争相开花,这说的是江南一带。如今,“反季花”开在了大河两岸,气候暖化不同寻常,即使立冬的超强寒潮也没有撼动“小阳春”的卷土重来。

十月开头的“雷打冬”,让人不由得想起正月十三的“雷打雪”,那炸雷惊天动地,鹅毛大雪旋即铺天盖地地落下,暴雪压断了河边的老柳与松柏,院子里和公园里的广玉兰、白皮松、香樟和女贞等也纷纷遭了殃。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两年了,困难重重,连气候也随之变得怪异:江南的桂花八月未开,迟至国庆节前后才陆续开放;反之,樱花、海棠花、桃花、梨花,此起彼落不停开花。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杭州与南京有梅花零星开放——秋暮冬初梅花开,这是“反季花”吗?

极端气候和气候暖化,给人类的前景蒙上阴影,世界局势依旧复杂。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大会召开之前,世界气象组织提前发布消息:“本次大会将终止持续十年的异常高温。”结果事与愿违——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召开之前,世界气象组织再次发布公告,称“最近七年乃持续最热”。今年4月,中国和美国在上海发布《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举办期间,双方又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郑重表示大国担当,可见解决气候问题已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原标题:立冬寒潮后的“小阳春”)

来源:北京晚报 | 作者 何频

流程编辑:TF065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1-12-06 15:26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