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古莲与先人共赏,“跨界”园丁讲述莲子长寿并保持萌发力的原因
记者 李祺瑶
2021-12-02 10:20

出水芙蓉,清香袭人。

莲花,又名荷花,自古在我国广为种植,至少有2700年的栽培历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莲花的清丽身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距今大约一千年前,宋代诗人张文潜写下这首《莲花》,向世人呈现了一幅莲花绽放的醉人画卷。

千年之间,沧海桑田。莲花结出的莲子,被埋藏于地下,静静沉睡;千年后,几代科研人员接力培育,将它们一一“唤醒”,让我们得以和古人共赏“一枝莲”。


张会金

“跨界”园丁

初冬的午后,香山脚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里一片静谧,一场初雪过后,换上朴素冬装的园子别有一番韵味——少了夏日繁花的热闹,褪去仲秋层层叠叠的色彩,唯有雪松、油松等依然苍翠挺拔,玉兰枝头,绿意尚浓;荷塘中,斑驳的叶盘随风摇荡,几株残荷虽已凋零,仍坚挺着花柄……

张会金一身深蓝色工装,背着黑色登山包,沿园中小径一路走走停停,仔细观察每一种植物,仿佛在和老朋友一一打招呼,“一踏进园门,就算是进了我的地盘儿,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是我的朋友、我的孩子。”望着满园的植物,张会金眼里闪着光。培育这些珍稀的植物,是这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主攻的领域,在与植物打交道的38年里,他成功破解了全国植物栽培领域的多个难题,培育出多个木本、水生植物新品种。

天气转冷,园区里的3000盆莲花已经被张会金运到温室保育,等待来年春天再翻盆栽种。除了盆栽莲花,植物园内还有一方古莲池,“这个池子栽植了7株古莲,都是植物所的‘镇园之宝’,我们不仅是全国最早培育古莲的单位,也是‘复活’古莲数量最多的单位。”站在古莲池旁,张会金脸上写满自豪。

迄今为止,以张会金为代表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已成功“复活”了9种古莲,最久远的已超千年。然而,回忆起1983年刚踏进植物所的自己,这位“爱莲人”却打趣地说,自己其实是个“跨界”的园丁。

“打小儿我就好动,对种花栽树这类事特别感兴趣,高中毕业有机会考进植物所,成为一名正式职工,我特别开心。”回忆往昔,已不再年轻的张会金很是感慨,机会来之不易,他因此倍加珍惜。

刚进植物所,张会金主要负责园区管理的工作。“那时候,大到所里的园林、花卉,小到办公楼前后的草坪,都是植物所的职工负责管理,我也因此得到很多学习机会。”张会金说,带他的师父就有三位,分别教授园林绿化、植物栽培和组织培养,他跟着师父们跑遍所里各个角落,学习种植培育各类植物,“师父爬树,我就跟着爬;师父进实验室,我也进实验室;师父能干的活儿,我也必须会干。”

张会金的园林师父,是我国著名树木专家、北京市园林绿化专业顾问董保华先生,他跟着董师父进行野外调查、认识植物,亲身实践,学习了大量植物引种栽培的知识。

不善言谈的张会金,谈及植物引种栽培的奥秘,却如数家珍。他举例说,当时,很多植物专家认为火炬树的种子难以发芽,董师父通过反复试验发现,火炬树种子种皮坚硬,表层有一层针刺毛和蜡质,播种前需要用碱水揉搓去掉针毛,再用85℃的热水浸烫,将蜡质融化,这样不仅不会损伤植物,还大大提高了火炬树种子的发芽率。基于这一发现,董保华带领团队向西北、华北地区推广火炬树,起到了良好的固沙保土、绿化荒山的效果。

“搞园林的如果不熟悉野外情况,不亲身实践,就很容易走弯路。”师父的这句话,张会金一直牢牢铭记,吸纳师父传授的经验,他一路成长,植物所园区内几千个植物类群均由他负责管理,各个展区、温室里,都能看到他辛勤劳作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全国范围内可以与国外交换活体植物或种子的单位只有三家:农业部、林业部和中科院植物所。因此,张会金得以接触到许多珍奇植物,“国外引种、太空育种,什么都见过。”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始研究各地植物栽培领域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雪松种子的出苗率极低,雪松种子的萌发难倒了全国各地的苗圃园,这个难题落在了植物所头上。

张会金带领团队采集了雪松种子进行多次发芽实验,反复研究种子的特性,最终发现雪松种子是没有储藏期的,“采集的种子要及时播种,储存不能超过一个半月。”张会金说,他将这个经验反馈给各地的苗圃后,大量雪松成功种植,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雪松已不再是“稀有品种”,至今仍在为各地增绿贡献力量。

每当像这样解决了一个难题,或是培育出一个新品种、种活了一种濒危植物,张会金都会感受到收获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兴奋,“前辈们留下了一套完整的经验,我在做的,是更好地理解、创新。”

“唤醒”古莲

“一千多年的古莲子啊,埋在普兰店的泥土下,尽管别的杂草已变成泥炭,古莲子的果皮已经硬化,只要你稍稍砸破它,种在水池里依然迸芽开花!”

1955年仲夏的一个清晨,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里,一株不平常的莲花初展新颜,12片紫红色的花瓣,在阳光映照下鲜艳欲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此后为它赋诗一首,道出了这株莲花的特别之处。

“植物所与古莲的缘分,要从我师父的师父那辈儿说起。”张会金说,上世纪50年代,工人修建铁路时在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现了大量古莲子,得知此消息后,植物所的专家们立即前往当地考察,带回的古莲子有近1000颗。经碳-14同位素测定,这批古莲子在泥炭层中已埋藏千年。

在地下静静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古莲子,还能不能发芽?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人员开始攻坚,尝试用各种方法唤醒古莲。“当时,研究人员对古莲子进行了水处理、硫酸处理等一系列实验,将古莲子浸泡了20个月之久,却一点儿发芽的迹象也没有。”张会金说,一位姓王的老先生查阅古书后发现,研究人员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莲子其实是果实,去掉黑色果皮的部分才是种子,古书中记载的种莲方法是用瓦片摩擦莲子,磨破一层果皮后再进行播种。


普兰店古莲

借鉴古人培育莲花的方法,王老先生等老一辈园艺家想出了一个妙招:在古莲子的外壳磨一个小洞,或者将古莲子的两头用锉刀磨短1至2毫米,再浸泡在25℃至30℃的清水里进行培养,栽入花盆中,奇迹出现了,这些古莲子都抽出了嫩绿的新芽,长出了幼小的荷叶,一个多月后,沉睡千年的古莲终于绽蕾“初醒”,重获新生。

这是国内第一次成功“复活”古莲,这一消息在当时被誉为植物史上的奇迹,对我国开展古地质、古气候研究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继普兰店古莲之后,植物所又成功引种培育了多个古莲品种,如太舟坞古莲、北孙各庄古莲等,然而这些古莲长年盆栽,需要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北孙各庄古莲


太舟坞古莲

2000年以后,张会金开始负责管理园区的水生植物。刚接手,一盆“普兰店古莲”就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盆莲花长势喜人,花量大,植株小,并不符合野生莲的性状。”张会金解释,古莲其实都是野生莲,它们更喜欢宽阔的生长环境,呈现的性状应该是植株高大、花为单瓣,在一般的养殖盆中不易开花或开花量很少,“一盆‘古莲’开十几朵花,我当时就感觉不太对劲。”

怎么证实这盆“古莲”不对?张会金当即决定,重新种一盆,做对照实验。

说干就干,从种子标本室领来3颗普兰店古莲子,张会金一头钻进实验室,按照前辈流传下来的培育方法进行种子萌发、栽培等。

“古莲子要想重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破壳。”张会金说,古莲子外壳坚硬,为了保证发芽率,人工培育时往往要给莲子打一个小孔,帮助莲子吸收水分,快速发芽,这也是前辈们留下来的经验。但实际操作中,张会金发现,古莲子外壳较脆,破壳时一个不慎就可能导致种子破碎,与此同时,如果孔打得太深,会伤及莲子的内部结构。为此,张会金改良了原先繁碎的破皮方式,直接借助修枝剪等工具在古莲子上剪出一个小口,“用原来的方法,要花半小时的时间在种子破壳上,这种方法更省时、易操作,也一直被沿用至今。”张会金说。

对于古莲子的萌发流程,张会金早已轻车熟路,成功“破壳”后,接着让莲子泡在水中吸水膨胀,不出几天,种子胀大,黑色果皮裂开,露出浅黄色的胚乳,小孔处也抽出绿色的细芽。种下的这3颗古莲子成功发芽,荷叶一天天长大,然而一两年过去,就是不见开花。

张会金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当读到东北莲品系的特性时,他一拍脑瓜儿,恍然大悟:“把古莲移到池塘里去!”原来,普兰店古莲的“老家”在东北地区,习性自然也和东北莲相似,在温度偏高的环境下长势会变弱。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夏天,一株紫红色的莲花在园区西门的古莲池里绽放,引来众多游客驻足拍照。望着古莲高大、亭亭玉立的身姿,张会金笑了:“它们终于可以尽情生长了!实验证明之前的那盆可能已不是‘古莲’。只要肯下功夫,技术革新其实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

此后,张会金又陆续培育了多个地区的古莲,并将它们成功种植在植物所园区内的古莲池里。

传承“衣钵”

张会金的办公室,在植物所一个隐秘的小院里。办公室内,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种书籍、种植工具、实验器具等,大大小小的容器里,浸泡着各类植物种子。

“平时我们就拿信封或者密封袋把种子一装,放在办公室冰箱或者抽屉里。”说话间,张会金从口袋里掏出一袋古莲子,几枚黑黢黢的种子装在密封袋里,不像是文物的待遇,“其实培育古莲不是特别难,主要是让它们吸水膨胀,创造比较好的环境让它们萌发。让古莲开花没有压力,这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古莲子放在手上并不重,表皮光滑,黑得发亮。张会金解释,古莲子一般埋藏在水分停滞或仅微弱流动的泥炭层当中,土壤平均温度10℃左右,含氧量极低,在这种条件下,莲子不具备萌发的能力,但可以保持休眠状态。随着埋藏时间增加,表皮逐渐碳化,时间越久,外皮越光滑、越硬,种子敲击在一起的声音也越脆。


梁山古莲

为什么如此古老的莲子还能发芽呢?

“能在地下存活百年以上,古莲种子的结构功不可没,其外表皮具有一层既厚又致密的栅栏组织,使种子内部不易受外界腐蚀。同时,莲子长埋于地下,不会受到空气干扰,温度恒定,便于长期保存。”张会金说,莲子所含的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等化合物,比其它植物高若干倍,这类化合物的存在也是莲子长寿并保持萌发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莲子里还有一个小气室,里面大约存贮着0.2立方毫米的空气可以维持古莲子的生命。古莲子所含水分极少,只有12%。在这种干燥、低温和密闭的条件下,它过着长期休眠的生活,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因而可以历经千年仍能萌芽、生根、开花。

正因为休眠多年,古莲子相较于普通莲子成活率更低、培育难度更大。因为莲子发芽的前提是吸收充足的水分,但是古莲子生命力减弱,吸水能力变差。同时古莲子营养条件较差,要像普通莲子一样发芽开花,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莲子被埋在地下时可能被水分渗入或已经发芽,但发育过程在新芽冲出外壳前就停止了。这种情况下,莲子的外壳虽然依旧完整,但莲子内部已不具备延续生命的能力。“而且被埋在地下的时候,莲子的内部结构很可能已经发生了断裂。”根据张会金的经验,这样的莲子在出土后即使可以萌芽,生命力也是不足的。“长不大,差不多半个月就夭折了。”

迄今为止,张会金所在团队收集并“复活”了9种古莲,分别为普兰店古莲、梁山古莲、开封古莲、中南海古莲、太舟坞古莲、北孙各庄古莲、章丘古莲、圆明园古莲和丹东古莲。其中,让这些幕后“护莲者”被公众熟知的,便是近些年最新发现的圆明园古莲。2017年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圆明园长春园东南隅的如园遗址考古发掘时,在镜香池内发现了11颗古莲子。张会金根据圆明园和如园的历史推测,这些莲子至少已在地下埋藏百年。

为了尽最大可能保护、培育这些古莲子,2018年5月,圆明园管理处把它们送到了中科院植物所,11颗古莲子中的3颗被送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行碳-14检测,另外8颗被交到张会金手中,开启了新生之旅。

萌芽、培养、移植……两个多月后,经过悉心培育,8颗古莲子中有6颗成功蜕变成可孕育莲花的种藕。“不同于可与孩童手臂相比较的普通莲藕,圆明园古莲子长出的种藕只有筷子粗细。”张会金说,圆明园古莲也属于自由繁育的野生莲,营养条件较差,为此,他挑选了4株个头相对大、营养好的种藕送还圆明园。在圆明园荷花基地工作人员的精心培育下,于2019年7月开花,百年古莲绽放的奇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去年,圆明园又对开花的古莲种藕进行扩繁,共扩繁出80平方米的莲花。

近年来,张会金带领团队开展了荷花品种的观察、收集、整理、登记工作,所里还引进了博士生继承他的“衣钵”,工程师吴倩就是张会金的得意门生,“徒弟特别能吃苦,跟着我一起一盆盆地搬运荷花,下水池种花,记录花色变化,采集样品。”今年,张会金团队申请了国家荷花品种资源谱,目前已收录300余个荷花品种。


中南海古莲

通过连续多年的观察,张会金对不同地区的古莲特征娓娓道来:中南海古莲颜色最特殊,偏粉白;开封古莲的叶片非常大,生物量大适合做茶;普兰店古莲与梁山古莲的花高于叶面,适合观赏;北孙各庄古莲的藕口感偏糯,适合食用……池边,一株睡莲悄悄绽放,这是师徒俩引种的耐寒新品种,张会金拍了拍吴倩的肩,笑着说:“现在咱们得铆足了劲儿,盼来年,清香沁满池。”

(原标题 “复活”古莲)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李祺瑶

制图 吴薇

流程编辑 u011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记者 李祺瑶
    2021-12-02 10:20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