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教

73岁冯骥才可谓高产一口气出六部 时隔33年再写挑山工

2015-01-11 14:07 网络 TF007

2015年1月11日,作家冯骥才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发布了自己的六本新书,其中他最用心之作,是他在1981年写下著名散文《挑山工》后,再次回到泰山为最后一代挑山工写作的《泰山挑山工纪事》一书。冯骥才说,自己在三十年中始终放不那些挑山工,决定再回去看一看,“大家老说我们应该有挑山工的精神,但这一类人从几千年前到今天,马上就要消失了,我觉得我应该把他们记下来,这是我们欠挑山工的。”

q58

冯骥才因写挑山工而成为了泰安市荣誉市民,去年他看到媒体报道称,泰山的挑山工已经是现存最后一代挑山工了,于是觉得义不容辞,再次爬上泰山拜访挑山工。在拜访中他发现,最年轻的挑山工都已经45岁。“以后不会再有人干挑山工的活儿了。要挑一百斤,每天要走8800个台阶,到山顶,一天一趟,没有人再能做、愿意做这样的重活儿了。”

冯骥才说,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泰山山顶上所有的建筑构件,不论是石头还木头,以及山上缆车上巨大铁轮的所有金属构件都是挑山工挑上去的,“挑山工的贡献没有人知道,历史上几乎没有挑山工的任何记载,我应该给他们做一个口述史,文学的其中一个责任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

冯骥才的经典散文《挑山工》自1983年至今,一直收录在五年级的课本中,有人说,80后凡是念过书的人,没有人能绕过《挑山工》。“泰山对我有种天生的魅力,这可能来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济宁,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常去游玩的地方。姥姥好读书,常对我讲到泰山的景物和传说。”《泰山挑山工纪事》中,冯骥才从自己与泰山的结缘说起,一直写到今天。

冯骥才说,现在很多人不解,挑山工是因为过去生活所迫,现在生活好了,为什么还会有挑山工。“我年轻的时候就很敬仰他们,那时候这座山的挑山工很多,我还看到过唯一的一个女挑山工。”这次去冯骥才说自己更加冷静了,在思考挑山工的命运,“他们还是因为生活所迫,是我们城市人生活好了。”书中收录了不少冯骥才拍摄的挑山工的照片,“他们也有包工头,给包工头打工,住在一米多高的窝棚里,就吃煎饼,抹点酱,吃完扛上山,现在还是这样,还是在受苦的。”

73岁的冯骥才可谓高产,在去年此时订货会上携八本新书与读者见面,今年又一口气推出六部作品,包括《俄罗斯双城记》、《中国传统村落立档田野调查手册》、《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鬼斧神工——中国历代雕塑藏品集》、《心居清品》和《泰山挑山工纪事》。

“我2015年最想干的一件事儿,也是一直想干而没时间干的事儿,就是回归我的老本行——文学。”冯骥才透露,这次他出版的六本书都是用业余时间写作的。《俄罗斯双城记》是他在旅馆里用iPad写的,《传统村落调查》是他和团队实地考察的成果,雕塑是他多年收藏研究的心得,《心居清品》是他在案头上随手写下来的小品,只有挑山工是“带着一种情怀在写”。

“写作就像我在挤地铁时候在手机写短信的感觉,就好像我用一只手把各种事情撑起来,另一只手赶紧写。”冯骥才说,自己平时还要带研究生,“我的写作时间其实很少很少,我希望我再老一点儿以后,年轻人可以顶上去,我就能拿出一点儿时间来写一点儿文字。”冯骥才最想写的是中国的国民性,“真的值得好好写一写,其实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小说就已经在写我们民族的国民性了。”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陈梦溪

分享到

疫情之下冯骥才“宅”出新长篇:写书房一物一景,也写市井奇人奇事

“小屋子里的大个子叔叔”冯骥才,写的每一封信都是书法作品

冯骥才再续“怪世奇谈”:带着新作《单筒望远镜》重返文坛

为保护文物违心给当权者赠画,获鲁迅文学奖的冯骥才是怎样的人?

对话冯骥才:传统文化是文化碰撞中的“把手”

冯骥才委员:积淀了千百年的村落 不能一二十年就给糟蹋了

冯骥才:中国传统村落正趋向“十大雷同”

冯骥才: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六部作品揭秘真实自己

冯骥才《世俗奇人》自绘插画 陈建斌改编神鞭

冯骥才追忆老友张贤亮:他是个充满文学勇气的作家

“小小科学家”儿童科普课堂开课 小学生可直接提问国家级科普专家

新东方以5282万港币从二级市场买入新东方在线股份

共建森林城市 六合庄林场开展义务植树尽责活动

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教育部回应

北京中职教师增设正高级职称,这类人群可破格申报

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长改作业,部分地区:一旦越线,校长也要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