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冯骥才再续“怪世奇谈”:带着新作《单筒望远镜》重返文坛

2019-01-04 10:40 北京晚报 TF021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是1977年12月出版的,这部长篇《单筒望远镜》也是12月出版的,相距41年。今年我在人文社出了两本书,都是今年写的。上半年的《漩涡里》,是我近二十多年来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我的思考、遭遇、忧患,我为它做的事,以及为什么做这些事。我为什么放下自己最热爱的文学,心甘情愿为这件事效力。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写完这本书,我好像画了一个句号。

作者:冯骥才(口述)


下半年就写了这部长篇。我被人认为重返文坛了,认为这会不会是我创作的“第二次浪潮”。我肯定说,我会重返——重返小说。我太热爱文学。我心里有东西要写,必需写。不是我要写小说,是小说要我写。

但是我不会放弃对文化遗产的关切。还有一些重要的事必需去做。今年就做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和对传承人定义的学术研讨。明年还要举行古村落空心化问题的研讨和一些民间艺术的学术构建。我说过,我不会放弃我们这代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这不是一句话,是一种思想,是历史责任。

这部小说很早就在心里。

冯骥才

我一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西方人也很重视。比如萨义德的《东方学》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我写过一些文章,也写过相关的小说。在我写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解读那几部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之后,就想写这部《单筒望远镜》。这是一个文化反思的系列。

这小说是写在近代中西最初接触的年代。是一个跨文化的爱情遭遇,一个浪漫的传奇;在殖民时代中西文化偏见的历史的背景上,又注定是一个悲剧。

我在天津,历史上它地处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有趣的是那个时代天津城市空间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老城,一个租界。因使这个城市的历史、城市形态、生活文化,与中国其它任何城市都不同。这使我写这部小说时得天独厚。

小说家最终要用人物说话。小说最终还是要完成一些审美形象。我写了两个女人,不同文化铸造的文化性格。她们截然不同,甚至相反。这两个女人都与主人公情爱纠结,折磨主人公的心灵。她们在那个时代悲剧中都是可爱又无辜的悲剧主角,都是殖民时代的牺牲品。我想用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唤起读者人性的关切及对历史的反思。

在小说中我用了好几个意象,比如那棵古槐,孤单的小白楼等等(租界边缘许多这样的房子,一面窗子对着租界,一面对着老城)。使用单筒望远镜,只能用一只眼、有选择地看对方。在爱的立场选择可能是美,从人性的立场上选择则需要沟通,从文化上可能选择好奇,在历史局限性上可能会对准对方的负面。其实,这部小说这个时代所有人物,都使用这个单筒望远镜。

谈到中西文化的关系,我反对“文明冲突论”。我让我的主人公在一些章节表现出交流与沟通的快乐。在东西文化之间,交流才是符合人性的。正因为这样,才需要对殖民时代文化的历史进行反思,对文明的悖论进行反思。

这小说在我心里放很久。一个作家肚子不会只有一部小说。写小说的时间不一定要太长,但放的时间一定要长。时间长,人物才能活起来。一但你觉得他们像你认识的人,就可以写了。二十年来,文化遗产抢救虽然中止了我的文学创作,反过来对于我却是一种无形的积淀与充实。我虚构的人物一直在我心里成长。此外,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认知,还有来自生活岁久年长的累积,现在写起来很有底气。

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年龄大了。如果老天叫我多做事,就多给我一些时间。

 

编者按:

2018年夏,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不是冯骥才第一次在小说界折桂,他的《雕花烟斗》《啊!》《神鞭》都曾获得鲁奖的前身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俗世奇人》的总销量已超过三百万册。

2018年年底,他的新长篇《单筒望远镜》出版,这部近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是冯骥才继《义和拳》《神灯前传》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淀,使这部作品呈现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厚重面貌,也书写了冯骥才对历史人性的透彻思考。

十九世纪,天津是东西方最早冲突的地方之一。1862年之后天津建英、法租界,外国人进来后,开始和中国人有最早的接触。在这片土地上,东西方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和冲突越来越多。而天津又是一个特别的地域,作为商业城市比较洋气,作为一个码头又五方杂处,充满地方民情和自己的特点。对于那段时期的材料,冯骥才看得非常多,从《义和拳》到《神灯前传》,他一直试图通过挖掘历史来反思民族心理文化。

《单筒望远镜》写作,起源于冯骥才对上个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续了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那个时代,世界的联系是单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着单筒望远镜一般,彼此窥探,却又充满距离感。那个时候的世界没有沟通,中西方相互不理解。在最早的中西冲突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悲剧式的问题,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主义,也有文化的冲突。《单筒望远镜》则将这些问题的思考写在了里面。

《单筒望远镜》延续了冯骥才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尽显他描摹生活的扎实功底,小说以独特的津味,将斑驳的历史再次拉入人们的记忆中,还原一百多年前天津人、普通民众的精神性格,在种种社会矛盾下,在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与心灵历程中,演绎着中西文化历史碰撞下的时代悲剧与命运悲剧。

《单筒望远镜》是继《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之后的“怪世奇谈”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酝酿时间最长的一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单筒望远镜》的写作计划已频繁出现在冯骥才的各种访谈中,由于他被卷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这部书的写作也被搁置。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沉淀,《单筒望远镜》终于在漩涡之后以更成熟的面貌浮出水面。

《神鞭》通过一根辫子反省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三寸金莲》针砭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顽固性及其束缚力,《阴阳八卦》剖析思辨了中国文化的认知方式及其负面,《单筒望远镜》则从中西文化碰撞的冷峻现实中,揭示了因接触障碍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双方彼此认知都产生了许多错觉。《单筒望远镜》中,还插入了冯骥才为这部小说搜集了几十年的反映当时历史图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作为历史的镜像,为小说中的时代做了全景式注解。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疫情之下冯骥才“宅”出新长篇:写书房一物一景,也写市井奇人奇事

“小屋子里的大个子叔叔”冯骥才,写的每一封信都是书法作品

为保护文物违心给当权者赠画,获鲁迅文学奖的冯骥才是怎样的人?

对话冯骥才:传统文化是文化碰撞中的“把手”

冯骥才委员:积淀了千百年的村落 不能一二十年就给糟蹋了

冯骥才:中国传统村落正趋向“十大雷同”

冯骥才: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六部作品揭秘真实自己

冯骥才《世俗奇人》自绘插画 陈建斌改编神鞭

73岁冯骥才可谓高产一口气出六部 时隔33年再写挑山工

冯骥才追忆老友张贤亮:他是个充满文学勇气的作家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