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台北故宫“镇馆三宝” 溪山行旅图难得一见
2015年9月2日讯,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进逼华北,为了保护清宫所藏的历代珍宝,国民政府下令南迁文物,分五批将19557箱文物从北平迁往南京,后又转至西南大后方妥为安置。1945年日本投降,这些文物都被运回了南京,然而很快又赶上了国共内战。1948年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形势危急,仓促之间挑选精品文物共3824箱,分三批运抵台湾。迁台文物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品质一流,堪称清代民国两朝收藏之精萃。1965年,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新馆舍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完成,用于展示迁台文物,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台北故宫。
有一种说法,认为北京故宫的宝物都被运到了台北,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因为以馆藏文物数量而言,北京故宫有一百多万件,远多于台北的近七十万件。不过以国宝级文物的数量和质量而言,两岸故宫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间。
去台北故宫参观了几次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普通观众对台北故宫的认识颇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这种东西当成国宝,排大长队参观。却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知甚少,这次去台湾恰逢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台北故宫举办了“典范与流传-范宽及其传派”特展,并展览了故宫真正的天字第一号国宝《溪山行旅图》,同期,北京故宫也举办了石渠宝笈特展,与溪山行旅图堪称双壁的《清明上河图》以及《伯远帖》等重量级展品展出,堪称两岸文化盛事。藉此机会,我觉得应该写一点东西以正视听。
翠玉白菜排不上号
关于台北故宫,很多去过的朋友都知道,有“镇馆三宝”最值得一看,分别是毛公鼎、肉形石和翡翠白菜。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讹传讹,因为要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毛公鼎或许可以入选,但是往下再数两百件,恐怕也轮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工艺品,尺寸很小,长只有18.7厘米,是颗“小白菜”。材料用的是云南缅甸一带的绿玉,色泽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虫两只虫子,寓意多子多孙。这本是个插件,白菜梆子插在一个木托上,相传是光绪瑾妃的陪嫁。清宫里珍玩无数,以前从没人特别关注过这颗白菜,在运送到台北的过程中还把一条虫子腿给磕坏了,品相也说不上特别完整。然而它在台北故宫展出之后,名声鹊起,因为它和真白菜的相似度太高了。其实清代有很多类似的珍玩,好比说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萝卜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宫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样,然而台湾人没见过类似的东西,便以为翠玉白菜是天下无双的珍宝。至于肉形石就更不值一提了,它才有5.7厘米高,只是一个带有成层色条的类玉石而已,工匠在顶上染色打孔,造成类似红烧肉的视觉效果。国宝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于稀罕,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没有什么唯一性,特别是肉形石,基本上要多少就能做出多少来,在博物馆展厅里摆上几千个大大小小的肉形石,恐怕没几个观众还会认为那是宝贝。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的成功,基本上靠的就是“少见多怪”四个字。台湾的地陪导游基本上都不是什么专业人士,说不上信口开河也相差不远了,他们说白菜和肉形石有多么多么好,恰好符合了中国人爱吃的性格,于是总是吸引大批人群观看。故宫管理方面担心人多拥挤出事,就把白菜和肉形石专门陈列,方便大批观众排队观看,结果让观众们以为这果然是难得一见的国宝,其实根本不是。真正开心的是旁边的餐馆,高价推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这两道菜,赚得盆满钵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