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台北故宫大规模晒宝:王羲之“平安三帖”亮相 还有唐太宗唯一墨宝

2018-12-24 10:01 北京晚报 TF017

每年的秋冬季,是适合中国古代书画文物展览的季节。去年,台北故宫举办了大型展览“国宝的形成”(10月至12月),展出了众多国宝级书画文物。今年,台北故宫又举办了一场主题相同的展览“国宝再现”(10月4日至12月25日),请出来二十六件国宝书画,让晋唐宋元的赫赫名作济济一堂,堪称两岸三地的文化盛事。

国宝再现,顾名思义,就是一次大规模晒宝活动的下半场,上半场是2017年的“国宝的形成”特展。古代书画展出一次之后要修养多年,这样级别的展览居然能连续举办两年,大概只有两岸故宫才能做到了。台北故宫的收藏来自清宫,珍宝众多,光是限制展览的顶级书画就有七十件。限展书画的最长展期是一个半月,这次三个月的特展,分AB两期展出了十三件特展书画,都是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谢田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贴》

王羲之“平安三帖”被历代珍藏

书画的“高古”,一般指晋唐宋元几代,因为再早基本留不下来。即便有些传世的顶级晋唐遗物,也基本都是后代的摹本,比如说台北故宫本次特展的第一件宝物,东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就是唐代初年的摹本。

《平安何如奉橘帖》其实是《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的合称(简称“平安三帖”)。《说文解字》说“帖,帛书署也”,将汉字写在帛上叫帖,后来引申为古人的书法。《平安何如奉橘帖》并非写在绢帛上,它长24.7厘米,宽46.8厘米,写在硬黄纸上。硬黄纸是用黄麻制成,再用黄檗上色,略带黄色,可以防虫蛀,纸质细腻,还可以用来摹榻书法。在摹帖之前,先在纸上涂蜡,用石碾光滑,纸看着有点透明,然后在一个黑屋子里,把书法和硬黄纸覆在窗户上,就着光线勾勒出字的外形,最后根据书法的墨迹浓淡来填墨,这就是唐代的“双钩填廓”。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真迹早已无存,唐代的摹本号称“下真迹一等”,已经是最好的了。

好的唐摹本能反映出原帖上的飞白乃至于虫蛀破损。飞白就是字写快了墨有些跟不上,《平安何如奉橘帖》写的比较平稳,这种笔触比较少,但是《何如帖》第二行的迟字,第三笔能看到明显的淡漠描痕,就是有意模拟飞白。原迹的虫蛀破损也能看到,是用细墨线描出来的,《平安帖》右下的“僧权”押署、《何如帖》第一行“羲”字、《奉橘帖》最后一个“得”字,都能看到这样的痕迹。至于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那更是唐代摹榻师的拿手技能,如《平安帖》第一行的“来”字,三横画为连笔,第三笔上勾接竖画,末两笔逆锋而起,转右点挫锋内收,看着和放笔直书没什么区别。还有第二行的“明日”两字连写,笔画间勾连转折的细线一清二楚,说“神乎其技”,不仅是指书圣的绝技,还是在说唐代摹榻师的绝活。

《平安帖》,顾名思义,就是王羲之给友人报平安的,里面提到他的堂兄王耆之来了十几天,具体的文意不是很清晰,历代断句也不同,此帖运笔在行草之间,提按顿挫变化很多,极是耐看。《何如帖》是问候友人的信,结字端整,笔势比较平和,《奉橘帖》是《何如帖》后面的一个补充说明,写的是“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唐代诗人韦应物喜欢这个帖,赋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北宋人喜欢韦应物的诗,于是将《奉橘帖》单独弄成一帖。在长期的流传中,《平安帖》失去最后两行,三帖在明代合为一卷,然后不知道从哪里移来了一段有欧阳修、蔡襄等北宋人签名的观款附在后面,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

王羲之写字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桌椅。人们是坐在平地上,一手卷纸,一手写字,这种写法来自于书写竹简。王羲之喜欢用劲健的笔毫,书写时高执笔,笔杆稍斜,写出字来清丽健朗。王羲之最反对“直过”,就是没有起伏的平拖过去,所以人们在读帖的时候,会发现他的字在起伏欹侧之间韵律十足。王羲之的书法在东晋就是珍贵之物了,334年他写信给征西将军庾亮,庾亮看到王羲之的字写地很好,于是邀请弟弟庾翼一起观赏。庾翼看到书信后感慨万分,说当年自己收藏了东汉张芝的十张草书,在逃难的时候丢失了,以为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的字了,没想到看到这样的书信,“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南朝梁武帝极爱王羲之,认为他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并且开始鉴藏王羲之书法。梁朝著名的鉴赏家徐僧权和唐怀充的签名押署,还可以在《平安何如奉橘帖》上看到。《平安何如奉橘帖》的一个难得之处,是上面原样摹榻了南梁到隋代诸位鉴赏家的押署,这是唐代以前皇室书画鉴藏的历史,我们居然还能看到,真的算是奇迹。另一个奇迹来自于对押署的摹榻,很多都是不到半厘米的蝇头小字,依然是复制的清清楚楚。如隋代开皇十八年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的签名,“咨议”二字每个横画入笔的形态都不一样,技艺精湛。柳顾言是隋炀帝杨广手下的鉴定师,杨广极爱王羲之书法,到处寻觅收藏,后来他的表侄唐太宗李世民继承了这个爱好,大量收集王羲之书法,并集字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其中有些字就来自于《平安何如奉橘帖》。

《平安何如奉橘帖》是历代珍藏的宝物,从北宋开始流传有绪,不过这幅字前面的宋徽宗题字和宣和内府印都是假的,也不见于《宣和书谱》的记载,大概是明代时候有人想给这幅作品卖个好价钱,于是画蛇添足。清朝时候这幅字进了皇宫,但是由于笔锋锐利,没有《快雪时晴帖》那种温润古雅,所以乾隆皇帝并不喜欢,在《石渠宝笈》里位列次等。其实人类的审美是一直在变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唐代张怀说王羲之“有女郎才,无丈夫气”,真是毒舌到家了。现代的艺术鉴赏家一般认为,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他最顶级的作品了,它和北京故宫的《兰亭集序》以及日本皇宫的《丧乱帖》一起,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

唐玄宗留存于世的唯一墨宝

晋后为唐,唐代书画留下来的都是极品,但是此次“国宝再现”特展上有三件号称唐代的高古作品,如此密集地展示顶级宝物,的确不容错过。

第一件号称唐代的作品是传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这件作品描绘了一个很出名的故事,唐太宗想求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但是护宝的辩才和尚不愿意将之拿出,谎称已经丢失,于是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去巧取。萧翼化妆成过路客商,和辩才和尚套近乎,说自己祖先是王羲之书法的传人,然后拿出各种从宫里带来的王羲之真迹向辩才炫耀,辩才受到刺激,于是从梁上拿下《兰亭集序》的真迹跟他反炫耀。最后萧翼看准了机会,趁辩才不备,偷走了《兰亭集序》。这个故事来自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是辩才的徒弟玄素在92岁的时候亲自和他说的,各种史料证据齐备,应该是真实无误的。但是这件作品不可能是阎立本的,“赚”就是骗的意思,阎立本是唐太宗时候的人,说当朝皇帝骗取书画,那是找死的行为。唐太宗后来赐给辩才织物三千段,谷物两千石,也是不想让自己留下不好的名声。

这幅《萧翼赚兰亭图》画上有五个人,辩才手持麈尾,坐在胡床上和萧翼聊天,两人中间有个和尚,大概就是玄素。辩才后面还有两个煮茶人。这幅图来自何时何人,历来争议极大。《宣和画谱》上记载五代南唐顾德谦有一幅《画萧翼赚兰亭图》,有人认为就是这幅。《萧翼赚兰亭图》传世有两幅,还有一幅在辽宁省博物馆,笔者没有见过真迹,但从图片上看,古意不足,似乎是个摹本。台北故宫的《萧翼赚兰亭图》颇有古意,但也不见得是五代真迹,上面用的是铁线描,线条较弱,有些衣褶画的不合理,尤其是辩才和萧翼中间的和尚,似站似坐,头重脚轻,看起来相当怪异。笔者认为这幅画大约是根据古代作品绘制的摹本,保留了很多原作的精妙之处,古意盎然。由于上面有南宋人沈揆于1192年题写的观款,应该是宋代的摹本。

第二件唐代作品来头很大,是唐玄宗李隆基留存于世的唯一墨宝《鹡鸰颂》。鹡鸰是燕雀目鹡鸰科的鸟类,在飞行和行走时会相互联系,彼此照应,在《诗经·小雅》里就是兄弟友爱的象征。公元721年秋天,唐玄宗在大明宫麟德殿看到鹡鸰千只聚集,人过也不散,于是招来长史魏光乘作赋歌颂,然后自己和韵作《鹡鸰颂》,并亲书此卷,以歌颂兄弟五人的手足之情。

唐代初年国家虽强,但是政权争夺十分凶狠,李隆基对皇室内部充满警惕。李隆基掌权之后,首要的工作就是管制宗室外戚,尤其是李姓诸王,他们就算当御史也不能参与实际政务,和群臣结交更是万万不可。然而一味高压也不是办法,所以他要借用各自机会展现兄弟友爱的一面,用来平衡宗室之间的关系,《鹡鸰颂》就是这个环境下的产物。

唐玄宗的《鹡鸰颂》

《鹡鸰颂》记载的故事是《新唐书》里记载的,但是《新唐书》没有写发生的年份,通过《鹡鸰颂》的内容,我们可以确认其年月日,《鹡鸰颂》的史料价值毫无疑问。《鹡鸰颂》的内容毫无问题,但它是不是唐玄宗的亲笔真迹,那就见仁见智了。

《鹡鸰颂》是四张纸裱起来的长卷,每张纸的边缘都有骑缝残印,可见原来是册页,后来裱成了长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纸的左下方,残留的是宋徽宗的“宣和”连珠玺,用的印泥是“水调朱印”,可见其一定是北宋宣和内府的收藏。《鹡鸰颂》在北宋流传有绪,欧阳修曾经在黄元吉处见过此卷,把玩了很久,后来宣和书谱也有记载。清代《三希堂法帖》里面有一段鹡鸰颂的跋文(今不存),说宋徽宗时有鹡鸰上万,聚集于皇宫龙翔池,于是宋徽宗把这卷给蔡京蔡卞兄弟观看,两个人在后面写了题跋。蔡京蔡卞兄弟的题跋留下来了,但是笔力比较弱,蔡京甚至写自己名字时都出现笔误,是否是真迹有争议,不过内容是没问题的,最次也是个高仿的临本。

真正奇怪的是《鹡鸰颂》本身。这卷是没有疑问的手写本,不是摹榻。唐人说唐玄宗的书法“风骨巨丽”,这卷是有的,字壮而不媚,行笔多不藏锋,注重提按转折,尤其是最后的一个精彩的大“敕”字和玄宗花押,看得令人振奋。唐玄宗的书法上承王羲之,很多字几乎是照着临的,如“集”字,和王羲之《平安帖》里的“集”字基本一样。这卷的书法类似玄宗724年书写的《常道观敕》,年代也接近,书风没有问题。

那问题在哪里呢?《鹡鸰颂》虽然是行书,但是全篇无一处上下连笔,用笔忽轻忽重,线条忽轻忽细,字体忽大忽小,间距忽近忽远。整体不连贯,非但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字之间离得近了还会打架,最神奇的是居然有几个字有补笔,没写好,描一描。通篇看来,像是集字而成,不像是放笔直书的作品。笔者认为,这卷要不然是唐代临本,要不然是玄宗那时候天天临写集字而成的《圣教序》,结果自己写出来也是一副集字的样子。

无论这件是不是唐玄宗的真迹,其书写内容都是没问题的,年代极早,价值极高,是罕见的宝物。

气势非凡宋太祖像

台北故宫展出的第三件唐代作品,是传徐浩的《朱巨川告身》。

“告身”是古人接受政府奖励或者官职的凭证,分“册授”、“制授”和“敕授”三种,本作品书写于公元768年,授予朱巨川(725-783)大理评事兼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令,六品官,属于敕授。

高达近两米的宋太祖像

这卷格式清晰,在新职务和年月上盖有“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一共四十四方,是珍贵的唐代原始文献资料。唐代选文官和后代不同,要考察相貌言辞,所以敕文里说朱巨川“气质端和,艺理优畅”。后面还写了当时三省官员的名字,连郎中和令史都有,但唯独书令史下面是空着的,所以不知道是谁写的。令史叫袁琳,是原迹上最低级别的办事官吏,也没准儿就是他写的。

徐浩是中唐的大书法家,受到唐肃宗的重用,写了很多诏令,对官方书法有很大影响。本幅作品书法在行楷之间,多用藏锋,线条饱满丰厚。横画轻,竖画重,横画写到右端经常压成点然后收笔。本幅书法字体偏长,斜抬右肩,看着有欧阳询的遗风,而考察徐浩的代表作《不空和尚碑》,会发现徐浩写字宽扁,两者并非一人所写,但是用笔是一样的肥厚,可见那是中唐的书写风气,徐浩的影响是在的。

这卷作品自北宋以来流传有绪,是宋徽宗宣和内府的收藏,但是宣和装已经没了,卷头接缝盖着一方元代八思巴文的官印,是刑部的司籍所印,可见《朱巨川告身》留的是元代的装裱,而且是某个倒霉家伙“犯了事”,被刑部抄家籍没,才盖上了这方大印。

唐代之后是五代,五代的终结者是北宋。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故宫收藏的北宋作品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门类,那就是帝后的“御容”肖像画。中国古代王朝都注重收集古代帝王的肖像,清代时候历代帝王画像都存于故宫南薫殿,乾隆皇帝曾在《南薫殿奉藏图像记》里说,这些画像“以示帝统相承,道脉斯在”。蒋介石运文物到台湾,将故宫明代以前的帝后肖像都带了去,只有清代帝后的大幅肖像还留在北京故宫。

本次特展,进门第一幅大作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坐像。这幅像高达1.91米,宋太祖坐着比一般人站着都高,气势非凡。

画史上记载,曾有王霭、牟谷、僧道辉三人画过宋太祖御容,这幅是谁的作品无从得知。不过如此巨大的一幅作品,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应该是先画一幅小的肖像画,把皇帝面部特征描绘下来,然后根据小画来完成大画。

这幅宋太祖像面容为暗赭色,身着浅黄色圆领大袖宽衫,腰系红色玉束带,头戴展脚幞头,仪态威严。这幅画像并非皇帝礼服像,而是常服像,当年应该是有过礼服像,但是时间过去一千年了,能留下来常服像就很不错了。赵匡胤身上的衣服是看着很白的淡黄袍,并不是“黄袍加身”的赭黄袍,赭黄袍比淡黄袍高级一点,而淡黄袍比红袍要高级一点。

这幅由于是常服像,所以看着很素,但是画得极好,甚至比另外两幅华丽的皇后像(宋仁宗曹皇后像、宋宁宗杨皇后像)还要好。好与不好,一定是来自于标准。画皇帝御容,除了要画的像本人之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传达皇帝的威严。

宋太祖相貌威严,不怒自威,这其实是有很高明的画法在里面。他的身体很大,像一座山,如果身体很瘦弱,看的人就不会觉得有多威严。宋太祖的身体比较对称,甚至连衣褶都对称,如果完全对称,人像就会呆板,于是画家做了一点点侧身的处理。侧身除了让画面生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画鼻子不用画正面,可以画出高度,整个人的空间感也形象起来了。

宋太祖的身体比例是调整过的,上半身特别大,脚小得异乎寻常,这样就让人容易往上看。宋太祖全身皆素,唯独面部发黑,明暗对比很强。人的眼睛喜欢看对比强的东西,一团白中看一点黑,一团黑中看一点白,所以任何人看到这幅画,一上来就会被宋太祖的面容神情所吸引。

古人说“写照传神,正在阿堵”,意思是画眼睛是让人物传神的关键。宋太祖的眼皮稍微往下垂,遮住了一部分虹膜,如果想像他眼皮完全睁开,你会发现虹膜是椭圆形的,不是正圆的,而且瞳孔不是在虹膜的正中间,而是中间偏下。这种反常的处理,让宋太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俯视臣民的感觉。

本次特展是台北故宫的年度特展,珍贵作品实在太多,本文只说了一些书法和人物像,其他的作品也都是赫赫巨迹。论动物,有北宋易元吉的《猴猫图》、南宋钱选《桃枝松鼠》、宋人《翠竹翎毛》、《富贵花狸》等。论山水,有南宋萧照的《画山腰楼观》、夏圭《溪山清远》、金代武元直《赤壁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等。论故事场景,有南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宋人《折槛图》等。这些作品都是传世名作,能上艺术史和教科书的也有不少。2018年两岸三地的书画展里,展品最精的,大概就是这个“国宝再现”了。

(原标题:至宝见真容 台北故宫展出二十六件顶级古书画)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虚惊一场!台北故宫深夜起火,70万件瑰宝未受损

5万国人赴日只为看自家国宝 台湾当局的这些举动让人心痛

北京故宫元宵节赏灯火爆 台湾岛内感慨:别让故宫成为政治牺牲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前半生玉龙观雪 后半生故宫读画

台北故宫“三宝”图像免费下载:无需申请不限用途供大众使用

揭秘台北故宫“镇馆三宝” 溪山行旅图难得一见

故宫奥园开分馆明年或开放夜场 将与台北故宫合作“数字馆”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