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一位“京戏迷”的故事:80余年,迷恋丝毫未减

2020-08-16 17:05 北京晚报 TF020

我是不折不扣的京戏迷,从8岁开始接触京戏,进而喜欢、痴迷上京戏,至今八十多年了。

作者:仲园


我出生于原察哈尔省宣化县城(现河北张家口宣化区)。虽然它距离北京(当时称北平)只一百多公里且有平绥铁路相通,然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即我的童年,县城相当闭塞。尽管城内最繁华地段四牌楼南有一座前清留下的老戏院,却是长年处于闲置状态。

始于唱本

我和京戏结缘,既不是通过留声机京戏唱片,更不是观看舞台演出,而是从京戏唱本开始的。

家里有位经商的亲戚特爱抽烟,常常整条购买,因而得到不少随烟赠送的京戏唱本。他对这些唱本毫无兴趣,我发现后,向他要了过来。那是16开大小的本子,蓝灰色封面,每本一出京戏,总共十几本,剧目有《文昭关》《斩黄袍》《李陵碑》《击鼓骂曹》等。我那时虽只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但因从小父亲就教我识字,家里又有不少闲书,所以我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得到这些京戏唱本后,我便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虽然有些生僻字不认得,对于历史、二黄,以及导板、慢板、流水、快板、二六等板式也弄不懂咋回事,但是道白、唱词,我还是能够读懂的。再加上我以前通过阅读闲书积累下的历史知识,对于每出戏的剧情和人物,大体上都能理解。

我和京戏面对面接触是在1935年,那年夏末秋初,在当地驻军——29军38师(师长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张自忠将军)的大操场上搭起一座戏台,邀请张家口庆丰戏院戏班前来演出京戏,大约十天,每天日夜两场,任由居民观看。我家离操场很近,那十天中,我每场必到,总共观看了几十出京戏,其中就有我看过唱本的,如《斩黄袍》《击鼓骂曹》等。当时我的眼里,这个戏班的演员行当齐全,唱、做、打都很出色,尤其是几个主要演员的演唱,更让我入迷。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听剧学剧

1936年暑假,我第一次去张家口。姐姐家离庆丰戏院不远,在该院演出的,正是一年前在宣化驻军操场上演出的那个戏班。当时票价二至三角钱,我当然买不起,好在两侧楼下设有散座,每人3枚铜圆。这样,我就可以每天看(日场)戏了。如果说此前我是喜欢京戏,那么暑假一个多月天天看戏,我俨然已是一个小京戏迷了。

事有凑巧,没过多久,我家院子里住进一对夫妇,男的是一家机械厂的车工阎继光,爱唱京戏,而且唱得很好,还会拉胡琴,下班回家就自拉自唱。共同的爱好使我俩很快熟悉起来,每天晚饭后,我就到阎师傅屋里,听他唱京戏,跟他学唱京戏。将近一年,我跟阎师傅学会了二三十个京戏唱段,还弄懂了很多专业知识。

从1940年到1945年,几年中,我虽然去戏院看戏不很多,但接触京戏、学唱京戏的机会不少。一是我订阅了两份专门报道、传播京戏动态和知识的刊物——《立言画刊》《369画报》,通过这两份刊物,不但能了解戏剧界的动态,还熟悉了许多戏剧演员,并学到一些京剧方面的知识。二是我同屋居住的同事刘树青是个京戏爱好者,他把他家的一台留声机和二十多张京戏唱盘弄到宿舍来,这些唱盘都是负有盛名的名角灌制的,有梅兰芳的、谭富英的、马连良的、言菊朋的、金少山的……我最喜欢老生唱段,跟着唱片边听边唱不知多少遍。

大概是1944年,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曾率团到张家口演出,地点在汉卿桥畔新建的公会堂剧场。我去观看了他演的梅派名剧《凤还巢》。料想不到的是,那次演出不久,忽然传出他赴沪演出后乘飞机返回北平时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的消息。那么一位优秀的京戏演员,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1948年,我参加了革命工作。此后四年,我几乎与京剧完全隔离。尽管当时中央对京剧的发展扶植相当重视,京剧演员(包括其他剧种曲艺演员)的社会地位普遍得到提高。

进京工作

1953年初,我调来北京工作。北京是京剧社团和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许多老戏园和新剧场,每天都有著名演员演出。可惜我所任职的机关离城区较远;好在新的工作单位比较注意为员工提供文化娱乐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剧团前来进行专场演出。至今我能记得的,有评剧演员李忆兰来演过《张羽煮海》;小白玉霜来演过《秦香莲》。京剧方面仅记得马连良剧团来演出过《群英会》——那是我第一次亲临现场观看我仰慕已久的马连良的演出。

1954年下半年,我被调到北郊一所高校工作,因此得以进城看了几次戏,名家计有袁世海、张君秋、李世济、李宗义、赵荣琛、裘盛戎、赵燕侠……多年的渴望,总算得到一定满足。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京剧实行改革,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是各地京剧社团(当然也包括其他剧种)闻风而动,竞相编演现代京剧,全国范围的现代京剧在北京举行了会演,可惜我只现场观看了《芦荡火种》,其余都是从银幕上看到,或从广播中听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京剧的又一个兴旺时期。在此期间,有关方面组织了一系列全国性的京剧演唱比赛,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通过比赛脱颖而出,中央电视台的戏剧频道全程转播了这些比赛,而我也一场不落地观看了比赛节目。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正是在梅兰芳金奖大赛中,我第一次观看了选手于魁智和选手李胜素的演唱,后来这二位都成了中国京剧院的当红演员。这一时期,影视界也为传播京剧做出了重要贡献,央视戏剧频道的“空中剧院”、“过把瘾”等等,吸引了众多像我一样的京剧迷。电影界摄制了彩色京剧片《野猪林》《白蛇传》……在李瑞环同志的倡导下,戏剧界还制作了音配像系列作品,使广大戏迷既看到当今京剧演员的表演,又听到早年一些京剧名家的演唱。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那是我此生看京剧最多的时期。

退休之后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我和几位酷爱京剧的同事发起成立了有二十多人参加的京剧组,每周聚会一次,每个人发挥所长,尽情演唱自己的拿手戏。一人唱罢,另一人接着唱,一帮七八十岁的老戏迷,个个心情欢畅,快乐无比。我这个京戏迷,自然不会放弃过把瘾的机会,每次聚会都要唱上几段。我最喜欢唱老生,谭派、马派、杨派,甚至言派、高派的老生唱段我都唱,反正也没人挑剔唱得是不是地道。直到2007年因为健康原因我才不再参加京剧组的活动。但我们住在同一个院里的5位老同事仍然每周去一位同志家里,轮番唱上几段。

尽管日益退化的身体机能使我不得不疏离自己倾心热爱了几十年的京剧,但我心灵深处,对于京剧的迷恋丝毫未减。我关注京剧动态和信息,关注京剧界的新名字、新面孔……虽已不能如愿观听京剧演出,但我的心,从始至终,关心京剧、依恋京剧。

(原标题:痴迷京剧八十余载)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京腔京韵总是情”活动展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

女老生曾与男老生分庭抗礼,为何如今京剧舞台上鲜有露面?

经典曲剧《珍妃泪》再公演,40年前珍妃首演者甄莹升任导演

京剧《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钱浩樑逝世,享年86岁

《鬓边不是海棠红》再度热播,商细蕊程凤台再吸粉,这些梨园讲究你知道吗?

新编京剧《李大钊》与观众见面,专家学者点赞,其中许多唱段令人震撼

“五个名丑”串联“四大美人”,新编京剧《五丑四美图》兼顾传统与创新

纪念张君秋百年诞辰:“先做人再演戏”

缅怀张君秋大师:用骨髓练就的京剧艺术 为后学传递艺术圣灯

张君秋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明起网络展播,于10月下旬结束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