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缅怀张君秋大师:用骨髓练就的京剧艺术 为后学传递艺术圣灯

2020-07-06 13:21 北京晚报 TF024

张君秋老师那清亮婉转的唱腔,不知迷倒了多少位世间男女;那美轮美奂的舞台形象,不知引发了多少次万人空巷。怹不仅是我从事京剧艺术事业的良师,更是宽厚体贴的长者、益友,这种感受伴随时间推移,越发深刻、越发明显……

作者:李炳淑


 

1960年7月,上海组织一批即将从上海戏校毕业的学生组成“京昆淮青年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除了我,京剧旦角还有杨春霞等四人。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小姑娘第一次赴京,领导问我们演出后有什么打算,我们竟不约而同地说:“想抽空跟张君秋老师当面学戏。”领导满足了我们的愿望。

一天午后,我们怀着紧张又忐忑的心情,走进张老师在兵马司后街的住所。当时,张老师的事业正如日中天,而我们只是初出茅庐的小丫头,不知道怹会怎样看待我们?会不会摆架子?肯不肯教给我们真东西?当张老师走进客厅,我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张老师慈祥而和蔼,热情招呼我们喝水并仔细询问每个人的学艺情况,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紧张和疑虑被打消了。当我们提出学习《望江亭》时,怹爽快地答应了。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跟着唱片学唱,这与亲耳聆听老师教诲真的是相差甚远。张老师毫无保留地口传心授,使我们了解到张派艺术的真谛。当时恰逢怹要在北京工人俱乐部演出此戏,我们自然不愿放弃观摩的机会,但票价岂是我们这些穷学生敢于问津的?在两难之际,张老师说:“你们几个跟我去后台先看我化装,开戏时请管事安排几个凳子,你们就在上场门第一道侧幕边看演出,这样能看得更清楚、更真切。”化装时,张老师详细介绍了怹化舞台装的经验,如何画眉毛、眼睛,如何画旦角的“元宝”型嘴唇才显得漂亮、大方,什么角色应该用什么样的头饰……那次观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后辈和蔼可亲、对艺术严谨认真,是我对张老师最初的美好记忆。

与张老师第二次见面是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我参加《柜台》的演出。那天,我在首都剧场门口远远地就看见了张老师的身影。我快步上前:“张老师您好啊?”“哦,炳淑,是你呀!现在怎么样?春霞她们都还好吧?”我万万没想到怹还记得我们,毕竟我们相处了仅仅十天,跟怹学戏的人又是那么多!这件小事使我深受触动,让我感受到一代艺术大师特有的人格魅力。我常想,也许正是这种人格魅力,才使怹创立的京剧张派艺术散发恒久的芬芳。

1974年,我接到拍摄传统戏资料片的任务,给我安排的剧目是《大保国》和《二进宫》。那时,我快十年没演过传统戏了,还能恢复起来吗?情急之下,我向张老师致电“求救”。张老师安慰我:“没关系,我教你!”虽只言片语,却安稳了我的心。我先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来张老师的早期录音跟着学,再唱给怹听,请怹指教。张老师见到我,满面欣喜地对我说:“炳淑,这回我也有工作了——录音审听。”我借录音的便利,请张老师为我说戏、抠戏,怹经常为此熬到凌晨两三点钟。后来张老师的家人也常对我说:“炳淑,怹简直就把你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确实,我对此深有体会,我也将怹当成了自己的长辈。

我与张老师最后一次同台演出是1990年“纪念京剧徽班晋京200周年”的活动,在《龙凤呈祥》中饰演前、后孙尚香;张老师演《洞房》,我演《别宫》。演出现场,张老师仍不忘对我面授机宜:哪一段该怎么唱?怎样唱才能让观众给你叫好?

张老师一生没离开过京剧艺术,也就是说,京剧艺术已深深融入怹滚滚流淌的血液之中,融入怹脉脉搏动的灵魂深处。怹用精气、骨髓练就的京剧张派艺术,为后学传递了一盏生命圣灯、艺术圣灯!

张老师,从艺术到为人,我都要向您学习!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4

分享到

“京腔京韵总是情”活动展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

女老生曾与男老生分庭抗礼,为何如今京剧舞台上鲜有露面?

经典曲剧《珍妃泪》再公演,40年前珍妃首演者甄莹升任导演

京剧《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钱浩樑逝世,享年86岁

《鬓边不是海棠红》再度热播,商细蕊程凤台再吸粉,这些梨园讲究你知道吗?

新编京剧《李大钊》与观众见面,专家学者点赞,其中许多唱段令人震撼

一位“京戏迷”的故事:80余年,迷恋丝毫未减

“五个名丑”串联“四大美人”,新编京剧《五丑四美图》兼顾传统与创新

纪念张君秋百年诞辰:“先做人再演戏”

张君秋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明起网络展播,于10月下旬结束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