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成立寻亲专班,两年帮945名滞留人员回家
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成立寻亲专班,两年来已帮945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了家。其中,滞留2至5年的500多人,滞留5至10年的222人,10年以上的184人,最长的已滞留18年。
昨天,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党委举行“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主题宣讲表彰活动。寻亲工作专班以及在寻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16名先进个人受到通报表彰。
寻亲工作专班成员刘昊,三年前来到接济救助中心工作。谈起如何帮助不能正常交流的受助人员找到家,刘昊说,人像比对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寻亲方法。在寻亲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受助对象的照片基本都是十几年前的老照片,图像模糊,难以比对。为了提升比对成功率,专班工作组前往河北等地救助机构补拍照片。一周内就补拍了1443名受助人员的照片。
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赵书阁介绍,本市平均每年救助的两万多人中,约有3000多人患有精神疾病。自2003年至2017年底,已累计滞留超过2000人。2018年5月,寻亲工作专班成立。截至目前,专班先后为945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找到了家。
茫茫人海,给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有精神、智力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受助人员找家,谈何容易。寻亲专班逐步探索形成了深度问询、DNA比对、人像比对、科技寻亲的寻亲“四步”工作法。
深度问询是寻亲成功率最高的一种方式。通过当面问询、在线交流、语音辨识、疑似流出地排查等方式,利用心理分析、情感感化等专业技巧,抽丝剥茧,从中分析线索,帮助流浪人员找家。赵书阁介绍,浅层次问询通常无果,工作人员会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深度问询,以创设场景等方式推动对方释放信息。比如回忆出的地名、生活场景,甚至爱听的地方戏等,都能成为寻亲线索。目前,通过深度问询方式成功寻亲达573人。
人像比对寻亲由寻亲专班与市公安局网安总队联合开展,已成功帮助246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家。为了不漏掉一个疑似对象,每名救助对象都要选用20张相似度最高的照片进行比对。单双眼皮、耳垂大小,脸上有没有疤痕、痦子等细微特征……工作人员不能漏掉一个细节,因为“一个细节就是一条回家的线索”。两千多名受助人员,专班比对了4万多张照片。同时,寻亲专班还与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合作开展DNA集中比对寻亲,成功寻亲30人。
目前,全市托养机构人数降至11年来最低。截至目前,今年专班已帮助60多名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预计今年将帮助约百名长期滞留北京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