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北京帮助881名长期滞留人员寻亲返乡
工作人员往前指:“你看看这是谁?”“妈!……”短发女孩憨憨笑着,一眼认了出来。
“宝贝儿,终于找到你了。”一位中年女士冲上去紧紧抱住遗失了11年的女儿再也不愿撒手。
2007年,在动物园附近因为吃饭时打破了一个碗,原名为徐某某的“张小丰”就消失了。19岁的女儿走失,急疯了的妈妈和家人到处寻找未果。
其实,女孩在走失后流浪了几个月后,就在2008年初被北京市海淀区救助站救助。根据档案显示,当时她精神异常,自称“张小丰”,未透露其他信息。
被海淀区救助站救助之后,由于长时间联系不上家人,她被送进康复机构进行托养和治疗,2018年9月转入河北衡水市精神病医院。该医院是京津冀民政协同发展的首个合作项目,治疗和照料部分来自北京救助站的精神障碍流浪人员。她始终坚称自己叫张小丰,是吉林人。北京市民政局接济救助中心将这个信息发送给吉林当地公安部门,却并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信息,在当地发送头条寻人也没有结果。
直到一次偶然的人相比对,她被比对出来与哈尔滨市道外区一走失女子相似,最终成功寻亲。
“张小丰”是幸运的。如今,幸运的“张小丰”越来越多。
据统计,北京市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万余人次,其中精神障碍患者3000余人次。近两年以来,首都民政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专项行动,帮助流浪人员寻亲找家。两年来,北京市共为881名长期滞留人员成功寻亲返乡。
其中,滞留时间5年以上259人,10年以上175人,滞留最长达18年,重度智力障碍患者、聋哑受助人员134名,家属陆续送来感谢信、锦旗80余件。
无论相隔多远,总要找到回家的路。
2016年,衡水市民政局下属的衡水市精神病医院开展了首个京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项目,安置北京长期滞留流浪的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人员,先后收留受助人员1815名。与北京协作并通过多种方式已为他们当中的507人成功寻亲。
近日,由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缘梦行动,爱促团圆”民政救助认亲会在河北省衡水市精神病院会议室举办。8名精神疾病患者与亲人团聚,踏上了返乡路。这也是全国民政系统开展的第一次公开集中认亲和接领活动。
茫茫人海中,给流浪人员尤其是一些有精神、智力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受助人员寻亲,谈何容易。近年来,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了“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专项行动,截至目前——
通过DNA比对,已成功寻亲30余人;
通过人像识别,从近9万张照片中成功甄别寻亲241人;
通过“今日头条”、救助寻亲微信群、全国救助寻亲网,成功寻亲96人;
通过专家指导、志愿者参与、人工问询、多方协查、合力推进,成功寻亲514人;
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护送工作,实现了受助人员寻亲成功后快速接领回家。
通过救助寻亲,目前流浪乞讨人员在京滞留时间、滞留人数已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
下一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提高寻亲实效:
一是不断拓展寻亲思路,邀请兄弟省市救助系统寻亲方面的专家,协助开展寻亲工作;通过口音辨识、信息甄别等线索找到其流出地。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寻亲实效;将寻亲成功案例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寻亲方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三是持续深化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完善流浪人员身份核查机制,争取第一时间核清受助对象身份,使其尽快返乡,减少在京滞留人员和滞留时间。
四是建立救助寻亲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民政、公安、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及兄弟省市的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形成流出地与流入地联合治理的救助寻亲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