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应该这样读?这些读书印上刻下的名句给你答案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读书日相逢一系列读书印,令人感慨。
作者:博文
读书印和藏书印不完全相同,前者更多趣味,后者多见记事,皆能怡情铭志。
曾经有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个“怪问题”,书法家要不要读书?听起来颇像回事。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读书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书法家文化修养缺失,写白字,错别字扎堆,看来真的如读书印所刻:常欠读书债。古人说“欠债”,是因为好书太多而时间不够,现在则是真的没有时间。归结到一句话,对于书家来说,必须从“要读书”到“要书读”的转变。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但光有勤奋还远远不够,要有方法。古代圣贤总结出各种读书方法。但共同的一点是,必须用心,否则就是读死书、死读书。用心就能找到快乐。古人刻“读书乐”印。通常见到的评价是读书很苦,谓之“苦读”。是苦是乐,唯有自知。和读帖一样,徐三庚夫子自道:“日爱评书兼读画”,一如“旧书不厌百回读”。
读书不能有太强的目的性,所谓“岂为功名始读书”,否则读书的乐趣会荡然无存。这和书法是一样的,如今一说到书法,不是展览就是卖钱,书法已经完全工具化了。古人有“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快感,最有豪放感的是“痛饮读离骚”,让人每每想起“汉书下酒”。
中国人有“耕读传家”的说法,“忠孝读书,勤俭积德”。书家的本色就是读书人。可以想象,书坛乌烟瘴气,江湖气十足,原因就在于少了读书种子。
书永远读不完,所以前人常常感叹书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恨不十年读书”。 读书先要会“选”,“选家”非常重要,和读帖是一样的道理。不仅如此,光读书也是无用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还要有社会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更文雅一些,“恨”这个字眼用的非常厉害,书法评价中也有,比如“恨二王无臣法”。
“春风吹到读书窗”,听起来非常惬意,“事冗书需零碎读”,预示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愿读人间未见书”,作为一种志向。不管有事无事,多读书有百利而无一害。读书应该是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愿这些读书印,让更多人铭记这一刻。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