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引关注 解决这个问题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更迫切
2019-10-29 14:56
北京晚报
TF011
近日,两起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引发舆论广泛关注。10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未满14周岁的男孩蔡某将一名年仅10岁的女童杀害,因蔡某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目前被收容教养。
10月24日,四川省仁寿县一名15岁中学生用疑似砖头的硬物从背后猛击老师,致老师受伤倒地不起。
连续出现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再次把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话题推上热搜榜。很多网民认为,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保护了犯罪,成为“犯罪要趁早”的理由。但是,法律的严肃性不会因为几起极端案件而轻易改变,毕竟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严格科学论证的结果,随意降低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但不会杜绝未成年人犯罪,相反可能还会造成更多社会问题。
事实上,除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外,可以用更有效办法、更多渠道来解决犯罪低龄化问题。
由于没有法律规定,对一些犯严重罪行却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目前公安机关只能交由其父母严加管教,显然很不合理。有严重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父母很可能没有承担起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定责任。法律是否应该追究其父母的责任,是否又应该合理限制其父母的监护权利?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更迫切。
即使是追究犯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父母的责任,依然还存在对这些未成年人该怎么办的问题。一放了之,无所作为,难以平息民怨;过度强调惩罚,又不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对此,无论是改革现有的收容教养制度,还是建立新制度,都不应让公安机关唱独角戏,而是要强化教育部门的职责,推动建立由公安、教育部门为主,民政等部门为辅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改造机制,把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真正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