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朋友圈颇具传奇色彩 张学良和他也有着一段往事
“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在那个乱世,无论从他的经历还是成就来看,张大千的一生都颇具传奇色彩。他少时出生书香门第,出生时就被周围人称为“黑猿转世”,后来被土匪掳走,因为字写得不错,成了土匪的师爷。他因当过一百天的和尚得法名“大千”,接着赴上海学习绘画,一举成名,叱咤中国画坛。后来到敦煌临摹壁画,游历海外,享誉西方艺术界。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家,为人开朗喜好交际,自然朋友也多。《张大千艺术圈》因此而生,以张大千与友人的交往了解张大千的人际关系和艺术创作,是“艺术圈”,更是“朋友圈”。
柳树下
《张大千艺术圈》包立民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大千艺术圈》的作者包立民极其热爱美术,二十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美术圈中。在《文艺报》副刊工作时,不但撰写各种美术评论,还一直致力于研究撰写知名艺术大家的传记,尤其对张大千感兴趣。光是写张大千的就有《张大千的艺术》、《张大千诗文集编年》、《张大千的艺术道路》、《张大千家书》等多部作品。以《张大千艺术圈》最为让人手不释卷,一篇一个人物,既写了张大千,也写了他的友人们,既有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有史料。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资料,写出了张大千真实的交际圈。名家之间的往事,常常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比如张大千和齐白石,这两位之间的交往就颇有意思,在当时就有很多传言。
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交往并不深,甚至彼此还有些成见。作者通过一些近人的回忆讲述了两人之间的不愉快。张大千和齐白石在二十世纪30年代齐聚北平画坛,虽然当时齐白石已年逾古稀,但论门第论出身,可能师古人画风的张大千更胜一筹。他模仿的石涛画作以假乱真,名噪一时,连黄宾虹都看不出来,并被张大千用假画换取了自己珍藏的真迹,类似趣闻流传甚广。大量张大千模仿的画作流入市面,对石涛真迹的鉴别和收藏造成了困扰。对此,齐白石相当不满。有次,齐白石在家中作画,张大千前来拜访,齐白石则避而不见。当学生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见这么有名的画家后,齐白石说道:“这种造假画的人,我总不喜欢!”张大千吃了闭门羹,心中自然是不快。两人因家庭出身、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彼此差异也大,在金钱观方面更是天差地别,一个挥金如土、一个崇尚节俭,两人为此没少互相揶揄。
张大千、齐白石两人,对彼此作风上颇有微词,但在艺术方面的交往上,张大千对于齐白石对他画作的批评、指点,还是听得进去的。两人各有各的画风,难以简单作评价,但齐白石朴质求真、对艺术细节的追求,让张大千自愧不如。在书中作者细讲了两次齐白石对张大千的指点,都不是在画技方面,而是诸如蝉头应向上而不是向下,虾有六节等观察时容易疏忽的细节问题。张大千对此颇有感触,在之后教育学生时常说,求真的精神比什么都重要,写生的目的就是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张大千年轻时虽与齐白石有芥蒂,但随着时间和自身认识的变化,他对齐白石也有了新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在中国画坛上的地位无人能及,在海外却颇有争议,大家都认为吴昌硕是第一。而已经两鬓斑白的张大千却力挺齐白石,认为齐白石比吴昌硕更“钝”,他最能够理解齐白石“简胜于繁,拙胜于巧,钝胜于能”的质朴理念。
一个风云时代的大人物似乎总有千万般联系,在《张大千艺术圈》中,不光有艺术家与张大千交往的往事,还有一些这个小圈子之外的大人物出现在书中。张学良和张大千也有着一段往事。
张学良嗜好书画,收藏了很多古字画藏品,有珍贵的国宝级作品,也不乏看走眼收的大量赝品,而在专业的鉴赏家为张学良一一鉴别过后,他发现这些赝品大多都是张大千所画。因此,张学良便对张大千这个名字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张学良突然辗转找到张大千,说要请他吃饭,和张大千在一起的古董商们都觉得张学良是要算账,这是一场鸿门宴,搞得张大千也很紧张。然而这顿饭却是他两人友谊的开始。因为年纪相仿,张学良非常健谈,张大千也大方豪气,两人亦师亦友,交往很愉快,在艺术方面有时还是对手。
在收藏方面,两人就没那么客气了,看中的藏品绝不手软,互相争奇斗胜的趣事不少。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次,张大千逛琉璃厂,看中了一幅新罗山人的《红梅图》,便询价想买下来。说来说去,最终三百大洋搞定,并和老板约定好隔天把画送到张大千府上,张大千心满意足地走了。不过,张大千前脚刚走,后脚张学良带着侍卫也来逛琉璃厂了。张学良也看上了这幅新罗山人的真迹,想要买下。老板左右为难,在北平,都是琉璃厂吃画家,而只有张大千是吃琉璃厂,因此不敢得罪。但在张学良面前,老板最终还是把画卖给了张学良。等隔天张大千知道画已经被张学良买走后,只能自己叹息,要是多带点钱直接买了该有多好啊。
这幅画的故事一直延续到30年后。当时定居海外的张大千去中国台湾看望老友,遇见了已经被解除软禁的张学良。毕竟是老友,多年没见,感慨颇多。张大千返美前,张学良送给了张大千一卷东西,并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到了美国后再拆开。然而,张大千一路就在琢磨这卷到底是什么东西,最后还是败给了好奇心,在东京等候转机时,就迫不及待地拆开了。原来这礼物就是当年张学良买走的新罗山人的《红梅图》,没想到这次与张学良的巧遇,又勾起了这幅画的回忆,张大千感慨颇多。到了美国第二日,他就创作了一幅《腊梅图》,并把自己这次与张学良相遇的感触题在了画上。之后张大千来到中国台湾定居,更是和张学良常常见面,他们的友谊一直都留在彼此心中。
现在奉为大师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局中人。褪去传奇和流言的添油加醋后,我们看到大师间交往的质朴本性。张大千因其性格,自然是朋友众多,故事因此也比较多。作者包立民先生,则通过文字资料和与事件参与者的求实,向我们叙述一个真实自在的张大千。
(原标题:张大千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