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今夜月同心 历代有关月亮的珍品墨迹(组图)
如今不时有很多的流行词,比如宅男、宅女之类,言下之意,不想过多同外界接触与交流。这不是某个人的特点,而是时代症候。现代人有手机和电脑,只要接通网络,便色香味俱全。待在居室中,白天看不到太阳,晚上见不着月亮。所以,要是读那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不免有些隔膜。人生需要真实的体验。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科技病。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大自然可以不需要人类,但人类需要大自然。其实不单单是人的习性会改变,动物的习性也会改变。这不,原本夏天令人非常熟悉的萤火虫,早已经不会发光。身处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高节奏、高频率,灯红酒绿,黑夜里都是亮堂堂的,哪里还需要这萤火之光?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童趣,只玩科技产品,各种电子游戏,比大人要熟络。
尽管如今高科技不断发展,能够解决的只是身体问题、物质问题,心灵问题和精神问题仍然无法回避。心安即强大,何处是归乡?这样的命题永远才是最根本的。
每到中秋,看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总会涌起许多乡愁。古人对于月亮的认识是朦胧的,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为证。现代高科技的发明,对于月球的认识越来越理性,最典型的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月亮因为小行星撞击而产生环形山,因为没有大气层,昼夜温差达到300度。因为没有水,当然不可能存在生物。凡此种种,现已成为常识,即便如此,只有天文望远镜的条件下才能做到,偶读《辨月中影》,王安石和苏轼竟然都说月中“仿佛有物,乃山河影也”。多么神奇,至少山是准确了一半!用肉眼看不到,靠的是想象力,简直不可思议!
月亮古称为“太阴”。这是相对于太阳的命名。太者,至高无上之称。太山后来改为泰山,乃五岳之首。记得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阳,古音读烫;日,古音读热。阴字无说。但承其解释,太阴就是最冷的地方。”
每到中秋,或是每个月圆之夜,皓月当空,人们仰望浩瀚的宇宙,没有什么能比一轮明月更令人遐想了。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诗句。人们总是希望月亮里面居住着神仙,于是造出嫦娥奔月的神话,可又怕她太孤单,添上一个永远在砍桂树的吴刚,一只玉兔一只蟾蜍。李商隐有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透露出为她独居担心的沉重感。陈亮梦见她“素面原无粉黛”,辛弃疾向她诉苦,“被白发欺人奈何”,米芾则着眼桂树,“天上若无修月庐,桂枝撑损向西轮。”苏轼虽然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喟,但他和王安石能有一些科学见解,在当时,这样的人还真不多。
历代有关月亮的珍品墨迹,不可胜数,几乎挖掘不忘。这不单单是书法家的情结,也是全世界华人和全体中国人的情结。既有天上的月亮,也有心中的月亮,既有水中的月亮,也有山上的月亮,更重要的是有笔下的月亮和纸上的月亮。这笔下、纸上的月亮,就是历代碑刻和宣纸上的优美字迹,可以反复欣赏品味。
明 董其昌
董其昌临褚遂良《枯树赋》(局部),纸本,纵27厘米,横365厘米。现藏上海朵云轩。
此临作为董其昌古稀后所作,笔法更加老练自如,不激不励。董其昌不涉篆隶,所以其书法始终没有给人老辣苍茫之感,也许这就是他的习惯,就是他自己所追求的。此临作以李邕法写褚遂良,已多见自家笔意。全篇笔老气静,字里行间苍秀气溢出,堪称上品。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谥“文敏”。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释文: 褚河南枯树赋余令人摹入鸿堂帖中。数临之,不能仿佛什一。此卷背临,以己意参合成之。甲戌闰中秋,娄江归舟,陈征君东畲山相与周旋信宿而返,舟中多暇因识之。其昌时年八十岁。
东晋 王羲之
王羲之草书手札《秋月帖》摹本,又称《七月帖》,麻纸,纵27.7 厘米,横25.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法度严谨,气韵飘逸。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南宋 马 远
马远《月下把杯图》题诗,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5.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楷相对于唐楷,其法度和气势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故显嫩弱。此书用笔学颜、褚,结字均匀等大,略显拘谨,行距拉大,追求空灵趣味,和画面吻合。
马远(1140-约1225后),字遥父,号钦山,南宋著名画家,家学渊厚,一门五代于光宗、宁宗两朝供奉内廷。平素山水多取边角小景。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清 梁诗正
梁诗正书陈枚《月曼轻游图》之款字,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取法《圣教序》和米芾札帖,气息清雅,字形舒展,只是整体节奏感均衡,感觉甜媚,有台阁之象。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清代官员、书法家。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晚年师颜真卿,编辑《三希堂法帖》。
释文:
霏微玉露洒秋晾,
金粟攒枝点点黄。
不用龙涎焚宝鸭,
清芬暗袭绮罗裳。
琼台高出万花丛,
袖拂天香散碧空。
玉宇无云蟾窟朗,
团圆好景此宵同。
南唐 耿昭忠
耿昭忠书周文矩《仙女乘鸾图》之跋,纵22.7厘米,横24.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跋竟采用扇面形式,有一定创意。用笔轻细飘逸,结字灵动,风格恬淡自然。
耿昭忠(1640-1686),字在良,号信公,谥勤僖。耿继茂次子,兄耿精忠,弟耿聚忠。擅文章,工艺事,善鉴别。旁及书法、绘事,琴、弈、箫、筑、医、筮、蒲博之类,往往精诣。
释文: 风格高妙,飘飘然有凌霞绝尘之姿,是盖周文矩胸中迥出天机,故落笔超乎物表。张、吴、顾、陆,何难继踵。襄平耿昭忠题。
清 伊秉绶
伊秉绶隶书源于汉隶,又有创新,古拙开张,融入颜体的挺拔、正直,变“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为沉着平直,收笔含蓄,笔法极简,保留了篆书中段用笔,横平竖直和带弧度的撇捺,妙趣横生。字形结构方正饱满,中宫疏朗,笔画向四周开张。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以“廉吏善政”著称。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
释文: 托意在经济; 结交皆老苍。
清 赵之谦
赵之谦《中秋诗》四条屏,每条纵145厘米,横37.5厘米。
此作书于清光绪四年(1878),为赵之谦在江西南城时所书,以赠幕友蔡耀甫者,是其晚年精到之笔,弥之珍矣。赵之谦早年学颜真卿,后改习北碑。行书兼具草体,北碑体势、笔法,沉雄方整,又施以颜体,浑厚丰润,形成端整遒丽、血肉丰美的风格。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等。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先驱人物;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篆刻上,他在前人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释文:
中秋月正明, 夜半飞紫琼。
拂袖天上去, 揽衣朝太清。
缥缈黄金阙, 迢遥白玉京。
离离百宝幢, 袅袅九华旌。
箫韶起碧落, 散花飘群英。
翱翔鸾鹤舞, 清澈云璈声。
凌凌九霄寒, 风露薄青冥。
弱水三万里, 仙路渺蓬瀛。
不赴瑶池宴, 相约董双成。
吹笙骑凤凰, 飞上芙蓉城。
宋四明陈西麓游仙曲。光绪戊寅秋七月书于芝阳,为耀甫尊兄夫子大人属,撝叔弟赵之谦。
明 文徵明
文徵明《中庭步月图》之款字,现藏江苏省南京博物院。
此书曾经以大字出之,别有韵味;小字清雅疏秀,一派自然之色。
释文:
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飞霜夜堂冷。
幽人无眠月窥户, 一笑临轩酒初醒。
庭空无人万籁沉, 惟有碧树交清阴。
褰衣径起踏流水, 拄杖荦确惊栖禽。
风檐石鼎燃湘竹, 夜久香浮乳花熟。
银杯和月泻金波, 洗我胸中尘百斛。
更阑斗转天苍然, 满庭夜色霏寒烟。
蓬莱何处亿万里, 紫云飞堕栏杆前。
何人为笑李谪仙, 明月万古人千年。
千年千年月猫昔, 赏心且对樽前客。
但得常闲似此时, 不愁明月无今夕。
十月十三夜,与客小醉,起步中庭,月色如画,时碧桐萧疏,流影在地,人境俱寂,顾视欣然,因命僮子烹苦茗啜之,还坐风檐,不觉至丙夜。东坡云:“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嘉靖壬辰徵明识。”
(原标题:今夜月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