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国内

“小众的”退休生活都有啥?一家三代痴迷京剧,老少三十人张罗一台戏

2019-09-02 14:11 北京晚报 TF021

除了跳广场舞,退休的大妈大爷们都在忙活什么呢?眼下,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小群体,正在刷新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的认识。带着“乐活”的精气神,他们活出了乐趣、时尚,把退休生活玩出了彩儿。

零基础玩起小众艺术

社区话剧社登上菊隐剧场

每周五下午2点到5点,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文体服务中心三层,都会有一群大爷大妈,聚在一起排练话剧。这种高雅小众艺术,在零基础的大爷大妈们手里,照样玩得像模像样。

朗诵台词、练习绕口令、做呼吸操、一组组高抬腿跳……“表导演基础训练课”上,大爷大妈们一丝不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训练,丝毫不输专业演员。

“和几十年前相比,现在退休老人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老人对于退休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仅是广场舞,更多的是要实现年轻时没能完成的梦想。”剧社演员龚盼盼说。

2012年刚成立时还是朗诵班,队员也只有十来个人。2015年,朗诵班正式更名为“金宝街北社区戏剧公社”。那一年,戏剧公社带着两个微话剧,参加了“南锣鼓巷戏剧节”,正是这次亮相,为他们吸引来北京人艺的艺术家李滨老师做指导老师,戏剧社的水平也日益提高。

灯光亮起,舞台上,16位演员穿着黑色衣裤,戴着黑色头套,扎着马步,站在台上。7月29日,一场特别的演出在人艺菊隐剧场开演。展示了表导演基础训练课后,他们又一口气演出了《罗慕路斯大帝》、《宇宙的故事》、《再见,自新大陆》三幕话剧片段。演员们功底扎实的台词、形体、走台,把观众深深地拉入到剧情当中,也跟着演员们一起时而大笑,时而沉默。

这是金北戏剧公社一场培训课结束后的汇报演出。有社委会,有服装、化妆、道具组,有编导组、场记、剧务、财务等。虽然是业余剧社,但有专业的态度。几年来,戏剧公社队员发展到36人,陆续排演了七八部反映身边百姓生活、讲述胡同故事的微话剧。几部原创微话剧还获了奖。

戏剧公社还向经典致敬,排演了老舍先生的《茶馆》第三幕,《龙须沟》三幕二场,每年都有数场专场演出。戏剧公社还成为首批8家“老舍剧社”之一,是唯一的社区级剧社。

“我们现在能聚在一起,搞文学创作,又有政府的支持,请专业老师来给我们指导,让我们心里更有奔头了。”龚盼盼表示,对于他们这群社区“追梦人”来说,剧社带领大家在文化上有追求,在艺术上有进步,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丰富,更有层次。

一家三代痴迷京剧 老少三十人张罗一台戏

76岁的宋大民是团结湖居民,他和弟妹五人、一家三代三十口人都是京剧爱好者,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样样在行。逢年过节,他们经常参加社区、票社的演出,有时还全家上阵为街坊亲朋彩唱演出。筹划、排练、舞台设计、灯光音响,都由家人一手操持。

“我们家的京剧情怀,要从爷爷辈儿说起。”宋大民说,他爷爷经营一间造纸坊。老爷子痴迷京剧,后来干脆丢弃家业,专职唱京戏。“我父亲也是京城颇有名气的票友,曾师从大师马富禄,功底了得,就连娶亲当天,趁轿子没到家居然去珠市口唱了一场《四郎探母》。”

打四五岁起,宋家五兄妹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戏。成年后,他们分别成了工程师、医生、教师,但京剧情结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给了儿孙。

有童年学习京剧的底子,五兄妹退休后纷纷加入了社区京剧队。2017年元旦聚餐时,弟弟宋大麟提议:父亲的诞辰快到了,咱全家老少张罗一场京剧演唱会。

老宋家分工明确:大哥宋大民是总导演;大妹宋大敏是艺术总监,总体把控演唱会的剧目;二妹宋新生、三妹宋军是带教师傅,负责指导孙辈;小弟宋大麟是道具师和场地协调。

其他家人也都没闲着。有的招待客人,有的负责安全保卫,有的负责摄影摄像、灯光音响。还有一位亲家女婿最擅拉胡琴,这回也特意从河北赶来当琴师。

老宋家齐心协力办一场家庭京剧演唱会,这消息在团结湖不胫而走,有170多位街坊亲朋赶去捧场,满堂喝彩。

“最后一曲是《今日痛饮庆功酒》。二妹的外孙女天天只有6岁,也上台一起唱。”宋大民说,没想到,那次演唱会后天天对戏着了迷,闹着要学戏。

去年,宋家又在中秋节办了第二次演唱会,这次的主题是“传承京剧,从我做起,从娃抓起。”家里第三代们也登舞台演唱。

与第一次大多是独唱选段不同,这一次选择的都是折子戏。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全家人还特意去河北白石山集训了一周。“外孙女淼淼12岁,她本来只扮演《三娘教子》中的薛倚一个角色,但后来看《卖水》里的梅英扮相好,她就下决心要学这一段。”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孩子在集训时很快就学会了用小嗓。“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一开嗓就艳惊四座。

除了家庭演出,宋家兄弟姐妹还常常参加艺术节、联欢会、慰问养老院等公益活动。“希望年轻一代,能把京剧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宋大民说。

老姐妹6年捐万件织品 编织社织出美丽和温暖

8月23日,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第六届公益编织节举行启动仪式。

现场,展示桌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毛衣、款式各异的帽子、手套和袜子、围脖。会场里,白发苍苍的大妈们坐在椅子上,很多人手里都拿着毛线和毛衣针,边交流边编织。

这一天,是外交部街社区编织社的老姐妹们的节日。早在2006年,外交部街社区就成立了编织社。

“好多老人有这个爱好,但他们很少走出家门,比较寂寞,成立编织社,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打开了她们的社交圈,活跃了心情,老人们都很高兴。”外交部街社区党委书记高晓霞介绍。

毛线由社区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提供,大妈们也自带毛线。起初,编织社只有七八个人,如今已发展到二十七八个人。大家把织好的毛衣、手套、围脖,捐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体。

82岁的杨瑞英是编织社的灵魂人物。她不但每年都拿出几千块钱给编织社买毛线,还利用自家的车库,给大家放毛线、放成品,夏天天气好的时候,还把活动安排在车库里,准备好板凳和饮料,和姐妹们一起编织。

有的阿姨生病住院了,织活儿也不停。住了三个星期的院,愣是织了七个大围脖回来。“织的特别成功的时候,大家伙一夸,心里特别美。而且还能捐出去做善事,何乐而不为!”编织社的骨干、今年72岁的李杰说。

编织社的善举感动了很多人。有的人把家里的毛线捐出来,有的人自己不会编织,就捐一百二百的费用,给阿姨们买毛线。

为了扩大编织社的影响,2013年,社区举办了主题为“编织温暖 传递爱心”的首届公益编织节,为大妈们的编织作品找到了新去处:社区与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联系,与西藏阿里地区四所山区中小学结对,把编织品赠送给孩子们,或者通过公益拍卖,为孩子们购买急需的校车、照明手电、善存片等。

参加全国妇联组织的活动,给新疆石河子地区的孤儿织毛衣,给辖区的老年人织护膝,给困难群体织围巾和手套……这些年,大妈们的捐赠,不止西藏阿里一个地区。六年来,他们累积编织了3万多件织品,美丽、温暖了这个世界。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于丽爽 朱松梅

摄影:胡铁湘 和冠欣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京腔京韵总是情”活动展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

女老生曾与男老生分庭抗礼,为何如今京剧舞台上鲜有露面?

经典曲剧《珍妃泪》再公演,40年前珍妃首演者甄莹升任导演

京剧《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钱浩樑逝世,享年86岁

《鬓边不是海棠红》再度热播,商细蕊程凤台再吸粉,这些梨园讲究你知道吗?

新编京剧《李大钊》与观众见面,专家学者点赞,其中许多唱段令人震撼

一位“京戏迷”的故事:80余年,迷恋丝毫未减

“五个名丑”串联“四大美人”,新编京剧《五丑四美图》兼顾传统与创新

纪念张君秋百年诞辰:“先做人再演戏”

缅怀张君秋大师:用骨髓练就的京剧艺术 为后学传递艺术圣灯

张君秋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明起网络展播,于10月下旬结束

外交部回应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跳水救人:给他点个大大的赞

北京投递量全国第3!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旺季服务消费提示

看病不用卡,只需一个码!国家卫健委:“脱卡就医”是趋势

四川凉山7县摘帽脱贫,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外交部:再次正告美方,任何行径都阻挡不了中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RCEP签署对全球有何重大意义?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