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胡冰霜行医几十年总结出医者三境界

2019-07-26 09:37 北京晚报 TF008

“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拿到胡冰霜所著的《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这本书时,封面上的这行字就深深打动了我。看病,是医生的职责,这是第一层次;看人,从病的外在看见人的内在,看见人性和人心,人本身的存在,这是第二层次;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是在看见诸多病痛,知道生命的局限、痛苦与无奈之后,依旧能“肩住黑暗的闸门”(鲁迅语),坚信生命的希望和光亮,这是第三层次。作者胡冰霜以几十年的行医生命践行和体悟这三个层次——医者的三境界。

作者 子雨


作者胡冰霜从医多年来,行走于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最先选择精神医学这个广阔深刻的医科,看见人身上的病,从最初信仰药物治疗到产生疑惑,再从艺术、文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去看见人的更深处,了解人性和人心,从生命更本质来探究病的成因和治疗的多元方式。作者从身到心,从身心的整体性进入到全科医学,“目睹着无数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连绵不绝。”

《绘画治疗:一条自我表达之路》一文专门论述绘画对于疾病治疗的益处,在治疗精神分裂和心身疾病上有了非常成功的案例。“画家黄原老师说过:‘自须我就山川,亦须山川就我。’绘画治疗既然以表达个人体验为唯一目标,那就可以采用任何方法来达成目标:鼓励创造性幻想,鼓励独出心裁、天马行空的内容与风格;提倡各种画法,如油画、水粉、水彩、素描、国画、蜡笔画、彩色铅笔画等;提倡画在各种材料上,如纸张、画布、服装、布袋、手绢、木镯、绢扇、窗帘、书包、墙壁、木板、玻璃等。我亦按照传统师徒制的方法来教授学生,不论其绘画基础,只要能画出来、画下去就好。这些多元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好些人自此爱上绘画,日积月累之下成效可观。”

“大部分人心理疾病都与焦虑有关。像高血压、冠心病等典型的身心疾病就是由长久、高度的焦虑引起的,而精神分裂通常都伴有严重的焦虑。而绘画能让人全身心倾注其中,付出体力与心力,从而缓解焦虑,有助于人发现自身的真相、潜能、价值,发掘新的生活意义,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成就感。很多患者在这条全新的道路上走得迫切、真诚而彻底。他们的关注点可能更简单、更纯粹,画风也更私人,更独特。许多人评价绘画的契机与外界世界产生了联结,渐渐地走出自我的囹圄,获得了新的身份。无论怎样负面的心理体验,若能以纸和笔为媒来表达,就算有了建设性的出路。”

阅读书中所写精神病患和艺术治疗的文章,让我内心产生很大感触和反思。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有很大焦虑的人。读书时被严酷的考试而伤害过,为了考好成绩拼命读书,结果患上严重的焦虑症:一读书一考试就头痛,头皮发麻,精神萎靡,整夜整夜失眠,内心被恐惧占据而不得安宁。后来通过每天坚持跑步、适当放松自己而有所缓解,但偏头痛至今还会不时发作。只有经历过绝望痛苦的精神焦虑症的人,才明白健康、平和、喜乐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读了胡医生所写的精神病文章,我因此更深地了解自己,找到一种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方式,由此而充分释放内在的焦虑,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写作,只有写作,对我而言,是最自由的表达。

书的第二篇章“路上”,令我最为感慨的是《乌兰巴托:托尔斯泰的拯救》——讲述一个酒瘾患者,因为对托尔斯泰的热爱而最终从酒瘾中解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历经艰辛,戴维越来越坚实地体认到自己的精神高地,学会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的琐碎和艰辛,逐渐克服了心中的躁动、脆弱、虚无和绝望,完全摆脱了酒精的控制。或许可以说,他因着托尔斯泰的伟大呼唤而修成了正果。”“人有时想借助酒精等东西暂时穿越到超现实世界,忘却当下的艰辛和困境,却往往适得其反。好在文学、艺术的治愈力量更为强大,人自身的精神康复能力也是无边无际的。”

第三篇章“人间”探讨了一些关于治疗的意义和过度治疗的现实问题,探讨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和态度,以及一些普通而被忽视的疗法,还有一些有趣而伟大的人:王曾礼医生、画家黄原、洛夏医生和彼得医生。王曾礼医生看病的方式有趣、人性,令人温暖,他的黑皮包里备了好多小纸条和各种的印章:“第一位病人患有肺炎、肺不张,是个处在康复期的小伙子。王老师读过他的胸片,又用听诊器听了听他的肺部,接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放心,你已经好了,抗菌素可以不用了。’说完从桌脚的黑皮包里掏出一张小纸条递给小伙子:‘回去后要按这个做,训练肺功能。’小纸条是复印件,上面简短地罗列出肺不张的病因、病程以及治疗建议,如戴口罩、深呼吸、吹口哨、散步、上下楼梯等。‘吹口哨?’小伙子面露疑惑。王老师仰头笑说:‘是的,吹口哨,就像我这样吹。’他顺势噘起双唇吹起俄罗斯歌曲《山楂树》,旋律优美,胸音浑厚。小伙子震惊之余也笑开了花:‘我懂了,谢谢王教授,谢谢!’”假若医生都像王曾礼医生这样看病,那该少了多少医疗纠纷啊,我们看病也都会变成一种享受。

每个人一生相伴最多的是自己,而最终要面对的是死亡。所以,人一生要做的功课便是认识自己、认识死亡。胡冰霜医生所写的《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其实就是由病来看见自己,看见终极的死亡。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了解生命,认清死亡的面目,我们才能更加从容自在地生活,才能在病痛袭来时理智清醒地面对,才能让心灵不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很庆幸在我人生活到三十多岁即将四十时读到这本书,告诉我有一颗年轻健康的心灵有多么重要,告诉我好好活着,认识病痛,认识自己,相信生命的希望与光亮。在《肠梗阻的“颠簸疗法”》一文中引用了马丁·海德格尔《冬夜》,摘录如下,以此致敬伟大的生命:

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

晚祷的钟声悠悠鸣响,

屋子已准备完好,

餐桌上为众人摆下盛筵。 只有少数漫游者,

从幽暗路径走向大门。

金光闪烁的恩慧之树,

吮吸着大地中的寒露。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九旬奶奶高压超200,心衰老人进入抢救室,探访北京同仁医院夜班急诊

海淀四季青医院迎来手语导医,为聋人病患进行手语翻译

男子健身时心脏骤停,北大肿瘤医院医生跪地急救,膝盖跪得渗血

正能量!援鄂医生一家子在广场摆起了“地摊”,而货品是一个假人

北京协和医院护士68天“援鄂日记”:见证武汉重启 深爱“第二故乡”

抗疫先锋刘清泉在武汉奋战81天:哪里有难,哪里就是我的战场

罗大佑致信武汉首批被感染的医护人员“OK哥”,并献唱非典时期老歌

“91岁,也要治好您!”北京医疗队坚守武汉,冲刺完胜目标

抗疫先锋: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科王凌航 1天接诊200多名发热患者

北京援助武汉医疗队张微微千里之外为女庆生:等你再大些,妈妈就回来了

抗疫先锋:“暖男”大夫曾泪别重病母亲 驰援武汉赴前线

疫情期间近距离接触患者开放的口腔有风险,他们“全副武装”不退缩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