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密云水库修建史:周总理亲自视察规划 清华学生力排众议担设计重任

2018-12-21 08:59 猜你会好奇 TF020

燕山怀中一泓水,润泽京华千万人。今年是密云水库开工建设60周年。60年前,为了修建这条关系北京生存和发展的水脉,从规划、设计,到移民、施工,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周总理亲自视察坝址

新中国成立前,在潮白河两岸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白河水滚滚流,流不完的眼泪流不尽的愁,冲走多少平川地,卷走了多少房子牛,它呀,要了多少人的命,害得妻离子散流落在街头……”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地质部门对密云水库坝址进行勘探,拟议1966年前后兴建,工期5年。

1989年3月3日,《北京日报》3版

1958年6月26日,刚刚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过劳动的周恩来总理,不顾一身疲劳,乘坐吉普车去密云,视察规划中的密云水库坝址。

那时的公路是碎石路面,汽车颠簸,尘土飞扬。周总理当时已步入花甲之年,长途跋涉,同行的工作人员都为他的身体担心。当车到达密云南碱厂村潮河河滩时,周总理下车毫无倦意地大步向前走,全然不顾脚下滚烫的一步一陷的沙滩和凹凸不平的乱石堆,只专心一意地远望近观,察看地形。走到规划中的潮河坝址,他随便坐在河滩中的一根木头上,一边认真地看铺开的库区地形图纸,一边同大家一起研究方案。认真听取水利专家们关于潮白河历史灾害和修建水库规划设想的汇报后,周总理提出问题与大家磋商,经过仔细推敲、研究论证和优化对比,同意了潮河主坝与九松山副坝的规划坝址。之后,他站起身来向清华大学张光斗教授询问国外建库情况和当时有何先进工程技术。他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有敢于赶超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思想。他们有的,我们要有;他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今天没有的,明天就要有。”

1959年,正在建设中的密云水库拦河坝。李晞/摄

不久,周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会议,专门研究了修建密云水库的问题。会上决定把治理规划中拟定的修建密云水库的计划提前到1958年汛期过后开工。(1989年3月3日《北京日报》3版,《周总理领导我们修建密云水库》)

2.大学生担设计重任

据本报1958年6月25日2版《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报道,当年3月初,清华大学水利系接受北京市委托,负责设计三家店大型水库、密云大型水库两个枢纽中的一个枢纽和昌平区六个小型水库。按照常规,像三家店水库、密云水库这样的工程要两三年时间才能设计出来,但密云水库由水利系教师和毕业班学生负责设计,只用了三四个月便完成了。

1958年,清华大学水利系学生研究密云水库的设计蓝。徐国兴/摄

不过,决定接受“真刀真枪”毕业设计任务的过程,并非风平浪静。

一开始,有些人反对由学校承包设计工程,他们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一定要失败,外国学校都没有这样做的。”另一些人说:“教学和生产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做等于提早半年毕业。上马上不得,上了下不来。”还有一些人抱着等着瞧的观望态度,认为:“既然市委的任务提出来了,反对也没有用,不干也不行,以后出了问题就知道了。”

1958年8月27日,《北京日报》2版

面对这种局面,清华大学水利系党总支发动了一场解决“上马之争”的大辩论。结果,大多数青年师生热烈拥护“上马”,很多同学寒假里刚刚下乡帮助京郊农民兴修水利,听说要参加水库设计,劲头十足。最终,赞成派占压倒性优势,毕业设计如期“上马”。(1958年8月27日《北京日报》2版,《真刀真枪作毕业设计一箭五雕》)

在设计中,师生们从多快好省出发,尽量采用先进的方案与新的结构形式。水库要拦河修筑大坝,先得把河水引走,成千上万的人们才能在干河滩上施工。这是修建水库的关键问题之一。过去,大多从山里凿一个大隧洞来宣泄河水,但这样做费时费工。师生们左思右想,提出以廊道代替隧洞的方案,就是在山坡脚下修筑一个几人高的混凝土大廊道,把河水引走。这样,不必挖坚硬的石头,比较省工,又能缩短工期。经过一遍又一遍缜密计算、核对,方案才交付施工。(1959年9月22日《北京日报》2版,《在密云水库工地上锻炼成长》)

1959年9月22日,《北京日报》2版

3.20万“愚公”建水库

1958年9月1日,密云城北的深山峡峪里响起了震天的开山炮声,当时华北最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密云水库开工兴建。

据本报1958年9月2日1版《密云水库开工》记载,密云水库主要工程有横跨潮、白两河的两座主坝和10多座副坝,还要开挖一条隧洞、一条导流廊道、三条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以及发电隧洞。水库建成后,可以蓄水41亿立方米。水库全部工程共需开挖、填筑土石方2300万立方米,比全国闻名的官厅水库多20倍。水库建成后,对防洪、灌溉和解决北京、天津的用水问题有很大意义。而且,潮河流域的南部山区就可以不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

1958年9月2日,《北京日报》1版

国家号召修建密云水库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就掀起了报名筑库的热潮。很多人自带工棚、小车、铣镐、炊具、干粮、行李,跋山涉水,奔来密云。蓟县一批建设者冒暴雨、顶烈日,两天半疾行200多公里赶到工地。宝坻县程万田一家四口,全部出马。玉田县王永宽叔侄爷儿八个,一齐上阵。工地上,开山炮惊天动地,手推车往来如梭;皮带机头砂料飞泻,羊脚碾下土浪连绵……

1959年,战斗在密云水库工地大坝的宝坻支队董存瑞突击队队员在上料。

“这哪里是建坝,简直就是搬山。”当年的水库建设者李海忠说。李海忠来自河北宁河县,负责工地的物资供应。“那时候用得最快的就是土筐,每星期就要换一遍,一换就是几千个。”而小推车更发挥了现在难以想象的作用。李海忠说:“一辆小推车,一般也就装三四百斤,可我们那时候都是‘千斤车’,也就是要装满1000斤,半吨重,照样推着车赛跑。”

1959年9月2日,《北京日报》2版

当年的水库建设者王礼回忆,最累的是冬天,密云水库工地上的温度能低到零下20多摄氏度。可工地上好多人打着赤膊还在浑身冒汗,头顶升腾着一片白雾。那时候好多人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歇工,拿着个窝头边干边吃。往往是小车推到半路,窝头已经冻成个硬疙瘩,咬不动了……(2010年9月1日《北京日报》9版,《“千斤车”推出了水库大坝》)

据统计,参加密云水库建设的共有20多万人。他们当中,有来自河北和北京的19万多名公社社员,还有1万多名解放军官兵。

1959年3月,北京市第一通用机械厂为密云水库赶制了大批斗车。王一波/摄

当然,密云水库的建设也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支援。北京市起重机厂等工厂的工人们为水库赶制皮带运输机通宵苦战;福建省20多个县为水库编织草袋连夜赶工……东北的木材、江南的大米、鞍山的钢轨、三门峡的钻机等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地,成为工程顺利完工的保障。(1959年9月2日《北京日报》2版,《大协作的凯歌》)

1959年汛期,正在建设中的密云水库经受了数次每秒1000立方米以上洪峰的考验,胜利拦洪,潮白河两岸人民拍手称颂。1960年9月,密云水库全面竣工。

4.做出牺牲的库区移民

为保证密云水库顺利修建,世代生活在库区的村民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总面积188平方公里的密云水库,由潮、白二河汇聚而成。万顷碧波之下,有小山,有沟岔,还有曾经是密云最为肥沃的燕落平原。

1958年,党和政府一声令下,5万多密云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16.9万亩良田被淹没,加上工程、道路占地,共减少耕地24万亩。其中,库区65个村庄整体搬迁。

2010年9月1日,《北京日报》9版

“一辆马车就把全部家当拉出来了。”移民时正值壮年的套里村村民郑广贤回忆。所谓全部家当,其实只是一家人的衣服、被褥和少量财物。全村人扶老携幼,走了整整一天,才来到现在的套里村所在地。(2010年9月1日《北京日报》9版,《移民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2017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8版

位于工程设计中水库中心区的尖岩村也是举村搬迁。“国家说让搬就搬,全村老少没有一句怨言。”当年,村民刘显朋才19岁,“我记得是那年八月十五前后,就一个月时间,我们村100来户、400多口人,全迁到了6里地外的北白岩村。”那时候,小车推着,牲口驮着,大人肩扛手提,年幼的孩子坐在箩筐里。因为时间紧急,只带出了粮食、衣服和农具,板柜等大件的家具全留在了那里。这边村民紧赶慢赶往外搬,那边,一辆辆满载物资的大卡车已经“突突突”开进工地。(2017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8版,《尖岩村的故事》)

事实上,密云水库在历史上共有三次移民经历。

第一次就是上述的1958年建库之初的移民。

第二次发生在1974年。当时,密云水库蓄水水位达到153米,是自水库建成后水位最高的一年。库区“压宝地”(157.5米以下)大部分被淹,库边一部分村庄房屋进水,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从1974年到1976年,共有13个村近4000人迁往水库南部的十里堡、西田各庄。

1974年,密云黄坟子大队的社员在密云水库捕鱼。王宝琴/摄

第三次发生在1995年。这是因为到上世纪90年代初,水库周边地区的人口已严重超载。国务院决定将居住在水位155米以下和生活条件比较差的15000人搬迁出库区。历时6年,从密云水库周围共分三批移民12484人到通州和顺义,另有2724人选择了投亲靠友。(2017年11月20日《北京日报》3版,《密云水库蓄水量20亿立方米是怎么来的?》)

2017年11月20日,《北京日报》3版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来源:猜你会好奇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大量珍贵镜头首播!《周恩来和中共隐蔽战线》还有许多历史权威披露

北京来了紧急任务,一次“邂逅”,放牛青年变身“总理高翻”

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21周年,《西花厅故事》被搬上舞台

周总理亲点美味斋菜馆进京 这家上海菜有何独到之处?

毛主席设想、周总理关注 新中国北京“第一宫”却是最低调的

周总理逝世42周年 :这盛世,可否如您所愿!

刘劲首导《周总理回延安》 纪念周总理诞辰120周年

揭秘为何不让周总理接班?毛主席做了这个神秘动作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