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来了紧急任务,一次“邂逅”,放牛青年变身“总理高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外交工作不断走向成熟,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回顾70年来的外交历程,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惊心动魄的瞬间,许多一触即发的博弈,许多难以忘怀的情景。 长安街知事推出系列全媒体特别报道“外交密档”,回望一路走来中国外交风雨路程,见证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足迹。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周总理的外交风范和理念不但为新中国外交树立了良好形象,也对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官影响至深。
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有长达40年的外交生涯,多次担任周恩来总理的波斯语翻译。在他脑海中,有一次会见永远无法磨灭、至今记忆犹新。
1966年6月,正在驻阿富汗使馆工作的华黎明临时接到一个重要的任务。
阿富汗北部说波斯语,南部说普什图语,上层的王室成员主要说波斯语。华黎明说,当时周恩来总理出访罗马尼亚,中途在阿富汗停留,需要波斯语翻译,使馆便找到了他。
“很荣幸!”华黎明说,周总理在阿富汗逗留不到一天,这次“邂逅”,让他第一次成为了“总理高翻”。
1966年9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罗马尼亚时途经阿富汗,会见了阿富汗苏尔坦亲王(左二),这是华黎明(左一)第一次担任周总理的翻译。华黎明供图
不过,自1966年给周总理临时当过一次波斯语翻译后不久,华黎明就回到中国,并被派往山西离石干校。
再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时,已是6年之后的1972年。“那天,我正拉着一车牛粪在山路上走呢,军代表突然把我找过去。”
这次华黎明碰上的又是一个紧急任务。有伊朗客人访华,外交部一时找不到波斯语翻译,本想让双方用英语会见,但当时中伊建交刚满周年,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波斯语合适。外交部把相关名册翻了个遍,总算发现了华黎明。
干校地处山区,第二天一早,华黎明先坐着卡车去离石县城,又坐汽车赶到太原,再从太原坐火车回北京。一下火车,华黎明就回外交部报到。“当时我身上穿着干校的衣服,幸亏外交部还能借衣服,给我找了一身能出席外事活动的。”
次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华黎明全程翻译,他流利的波斯语获得伊朗客人的一致称赞。他没想到,凭着这次为周总理做翻译的出色表现,外交部直接通知他留在西亚北非司工作,不用回干校了。
周恩来总理在305医院会见伊朗客人,华黎明(左一)最后一次担任周总理的翻译。
到1976年周总理去世,华黎明先后十多次为周总理担任翻译。1975年,又有伊朗客人访华,当时周总理已经病重,但对方因为20年前万隆会议上的交情,坚持要见周总理,华黎明便在305医院最后一次为周总理做了翻译。
“伊朗客人邀请周总理康复后访问伊朗,我还记得周总理说:我是去不了了,将来要去的话,也只能是他们这些年轻人去了。”华黎明说,听了这番话,大家知道大概周总理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了,在座的人听了都很心酸。
6个月后的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两年后,华黎明果然也像周总理说的一样赴伊朗工作,后来还担任驻伊朗大使。
1991年,华黎明向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递交国书。华黎明供图
“周总理日理万机,经常工作到深夜,外交部工作人员也经常会在夜里被周总理叫过去汇报工作。”华黎明回忆。
他对工作非常严格,定下了这样的铁律:外交官们对各自主管的工作必须一清二楚。“那时候没有手机,我们都是随身带一个小本,密密麻麻记着自己的工作。周总理一说要汇报,我们就带着小本过去了。有时候让外交部主管领导说,有时候直接指名道姓让我们这些翻译回答。一旦答不上来,周总理就会严厉地批评。”华黎明说。
“1975年5月12日。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一天。”如今,回忆自己的外交生涯,耄耋之年的华黎明说,在305医院最后一次为周总理翻译的经历,是他脑海中永远不能磨灭的一次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