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北京密云山村种畅销特菜引商机 专家院士播下致富种子

2018-12-04 11:21 北京晚报 TF019

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燕山山脉中一个普通浅山区村。在这个季节,山中已经寒风瑟瑟,但村里蔬菜大棚内温暖舒适,几株粉色的芹菜正茁壮成长。“这是九三学社的院士专家专门为我们村挑选的新品种,叫‘红芹’,目前在北京市场上还很罕见。”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青山上周对到访的北京晚报记者介绍。

在专家的帮助下,村民种出了紧俏的特菜

今年10月20日,北京市首家“九三学社院士专家服务站”在西邵渠村亿亩地农业生态园揭牌,院士专家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这个小山村,帮助农民脱低增收。

“以前,我们哪儿见过院士啊,种菜多数是凭经验,有院士帮忙,那肯定不一样了。”与院士专家们接触时间不长,赵青山已经感受到变化,他兴奋地说,除了红芹,大棚里的玻璃翠芹菜、芹芽、韭黄都将在元旦到春节前后上市,正是市场需求绿叶菜最旺盛的时间。“别的不说,光是芹芽在冬季紧俏时节就能卖出180元一斤的‘天价’。”

“我们渴望种出畅销特菜”

西邵渠村距离北京市中心约80公里,下了高速,需要走一段山路,院士专家服务站就坐落在山路边的亿亩地农业生态园内。

“我们村,是东邵渠镇的中小规模山村,一共740多户,农业人口1900多人,其中低收入户50多个。”当了19年村支书的赵青山说,在整个密云区,西邵渠村的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下,“全村人均年收入21000多元,没到区里的平均数。”

老玉米、普通蔬菜,一直是这个山村主要收入来源,要想增收,只能外出打工。“大部分是在村附近,远的有到密云城区的,再远的到北京市里的很少。”赵青山说,打工多是从事劳动力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收入有限。

19年前,赵青山也是一个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他在北京城里开出租。当时,有能耐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纷纷离开,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为了振兴山村,村里的党员找赵青山谈心,希望这位有为青年,能接过村支书的重担。“农村的情况很现实,没有产业就留不住年轻人,没有年轻人又发展不出产业,陷入恶性循环。”从1999年开始,赵青山担任村支书至今,他一直想着怎么把西邵渠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作为传统的农业村,赵青山最先想到的还是发展农业,整个镇子的第一批蔬菜大棚就是西邵渠村发展起来的。可是,只有设施还不够。“我们种的菜是普通品种,大路货,卖不出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

更关键的是缺乏技术指导。曾有村民去市场考察,发现一种线椒销路很好,就回村里来种植,但是种出来的线椒却“长得不顺溜”,最后只能低价处理。

几年前,赵青山听说密云另一个山村种出了“原味西红柿”,售价很贵,还供不应求。“我一直想找这是哪儿的种子啊,怎么种的,找不着啊,真着急。”

“真没想到专家这么接地气”

今年4月底,北京市委统战部、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密云区科委等一行,来到西邵渠村调研,赵青山第一次见到九三学社密云支社主委王尚勇。两人一见如故,言谈中,赵青山知道,他心心念念的“原味西红柿”,就是由九三学社现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主推,在密云区后焦家坞村培植成功的。

“原味西红柿主打的是小时候的味道,一掰开就能闻着香,吃了肯定更忘不了。卖20块钱一斤,从2013年到现在,还是供不应求。”王尚勇说,后焦家坞村也是传统农业村,而且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刚推荐原味西红柿,村里年长的农民还有些“不屑一顾”。但时间一长,试种的几个年轻农民,把原味西红柿卖出了高价,渐渐地,全村开始抢着种。现在一个大棚的原味西红柿已经能给当地农民带来7万元的收入。在密云,原味西红柿就像一颗科技扶贫的种子,如今已经枝繁叶茂。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刘金缓说:“这是我们智力扶贫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农民相信,科技真的能改变农业。”和资金扶贫相比,智力扶贫需要各方协助,比如提供大力帮助的密云区科委。有了科委牵线,有了原味西红柿做铺垫,西邵渠村相信九三学社的院士专家能通过智力、通过技术扶贫。

可院士专家好接触吗?

赵青山说自己大半辈子都没见过院士长什么样,但这一接触让他感慨万千:“专家这么接地气,比我们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还懂农业。他们跑这些大棚的次数,比我都多。每个月来好几次。什么都教,种什么、怎么种、有虫怎么办、得病怎么办……什么都管。”

10月20日与市委统战部部长齐静一起,为“九三学社院士专家服务站”揭牌的是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站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孟安明。经常下村指导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专家蒋卫杰。还有长期关注京郊农民脱低增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他们精心为西邵渠村挑选了几种北京冬季蔬菜市场罕见的芹菜和韭黄。

现在,大棚里长势喜人,翠绿的芹菜叶片之中,包裹着嫩黄的芹芽。轻轻一掐,芹芽折断的地方,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王尚勇说:“芹芽,不需要任何复杂的烹饪,不管是炒、涮都有点暴殄天物。直接凉拌或者生吃最棒,就吃那股清香。最好的芹芽,在冬季紧俏时节,能卖到180块钱一斤。”

“年轻人终于回乡创业了”

等芹芽和韭黄下市,院士专家们将结合时令,带来新的特菜品种。

“科技真的能够帮助农业提质增效。专家们知道在密云的土壤、气候、水肥条件下,什么样的品种能供不应求。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好价钱。”密云区科委主任杨光辉说,这次与九三学社的合作,是密云区科委牵头与九三学社的院士专家签约,未来,密云将会有更多的山村、甚至更多的产业,得到科技扶持。

科技的力量有多明显?亿亩地农业生态园的合伙人之一宋美佳在大棚边指着整齐的莴笋说:“专家没来之前,我们种的莴笋高高矮矮,专家指导之后,你看多整齐漂亮。”

宋美佳是个90后,另两位合伙人是80后,他们都是邻村人,从小在密云山里长大。和当年的赵青山一样,宋美佳也不可避免地出山闯荡。做蔬菜销售的他发现,北京市场上对高端特菜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开始出现会员制的配送蔬菜服务,一个念头在几个年轻人脑中闪现。“我们几个商量,为什么不回家种菜呢。可是,谁会种特菜?没人会。打听一下,村里的大棚还荒废着呢,特菜没那么好种。”

幸运的是,几个年轻人的想法被赵青山知道了。一直想着让年轻人回家建设美丽乡村的赵青山,在几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鼓励他们把大棚包下来。果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时间不长,院士专家们就来了。”按照九三学社的计划,原本不懂种菜的宋美佳和他的伙伴们,还将被培养成“小专家”,以后将指导西邵渠村其他农民科学种菜。

北京晚报记者离开亿亩地农业生态园时,夕阳已经躲到群山背后,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大棚内却忙得热火朝天,生态园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包装蔬菜。油菜、木耳菜、茄子、彩椒……这些新鲜的无公害蔬菜,将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北京城内的会员手中。“你看到正在忙碌的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我们村的留守妇女。她们以前因为要照看老人、孩子,只能留在村内,没有收入。现在,有了院士专家服务站,我们这个生态园越做越好,已经聘用了20多个留守妇女,每个月给她们平均能开3000块钱。这就解决了就业,实实在在给农民增收了。”

赵青山相信,就像原味西红柿一样,亿亩地农业生态园里的院士专家服务站也会是一颗种子。现在,它已经生根发芽,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整个村子都会看到它的茁壮成长,村里的农民都会来拥抱它、栽培它、依靠它,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毅 文并摄

编辑:TF019

分享到

助墨玉脱贫,朝阳群众为核桃大枣代言

北京发布扶贫支援阶段性成果,已帮助71个县摘帽120万人脱贫

吴曼琴医生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定期到阜平健康帮扶,她的战场暗流汹涌

《秀美人生》拍出新时代扶贫精神,最大的特点是创造人物的心理动力

首批铁路消费扶贫柜亮相北京南站

《青春在大地》扶贫故事催人泪下,创新脱贫攻坚主题节目形式

淅有山川:淅川楚国文化浓郁且天赐美味 脱贫和保水是两大任务

小笤帚成脱贫致富大产业,“中国笤帚苗之乡”巴林左旗退出国贫县序列

全国1007家三级医院与各贫困县1172家医院结对帮扶

随着脱贫攻坚战深入,藏族汉子强巴丹增的好日子来了

内蒙古林西500多亩园区日产百万枚鸡蛋,“金蛋”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京蒙携手!直播带货让农牧民搭上网络顺风车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