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纪录

小笤帚成脱贫致富大产业,“中国笤帚苗之乡”巴林左旗退出国贫县序列

2020-08-11 14:32 北京晚报 TF020

下午4点多,骑着三轮电动车的王文娟又返回笤帚加工车间,继续绑扎手中的笤帚苗。“我刚回家给儿子做了吃的,在这儿干活时间自由,不耽误家里事儿。”王文娟家离加工车间只有2公里,每天来来回回能跑好几趟,“孩子休息了我就过来,多绑几把都是钱。”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一处笤帚生产企业院内,一把把金黄色的笤帚在阳光下晾晒。

王文娟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的村民。她捆扎的笤帚,是农村传统的生活家什,看起来不起眼。可就是这小小的笤帚,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劳动能手王文娟绑扎大笤帚手速飞快,在家门口工作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照顾身患疾病的家人。

巴林左旗素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当地有1000多年的笤帚苗种植历史。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北部,干旱少雨,笤帚苗耐旱好养,生长期只有90天,很适合种植,过去的几十年,村民们靠着绑笤帚换钱补贴家用。

然而,绑笤帚一直属于“小打小闹”,笤帚苗发展仍然面临缺资金、缺市场、没有品牌的困境。

改变始于2018年,来自首都的智慧和力量注入到了这个国贫县。仅2018年和2019年,北京就投入京蒙扶贫协作资金4230万元,帮助巴林左旗建了23家笤帚苗加工厂。王文娟所在的扶贫车间就是运用京蒙帮扶资金建成的。

夏季的田地里,笤帚苗开始抽穗。笤帚产业在巴林左旗从种植到销售形成完整链条,仅十三敖包镇就有10万亩的种植面积,全镇6000余人从事笤帚苗种植、加工、销售工作,带动1065人脱贫。

王文娟的大儿子今年12岁,从小患有脑瘫,离不开人照顾,丈夫2017年又查出患有神经瘤,无法上班,全家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身上。加工车间建好后,王文娟在家门口上班,一天能绑扎最多160多把笤帚,收入160多元。这两年,丈夫手术后身体好转,也在村里找到份保洁的工作,每月收入780元,一家人生活渐渐好转。

除了资金的帮扶,北京还助力巴林左旗延伸产业链条,研发精品笤帚苗产品。从床扫、地扫,到厨房、餐饮用品,再到旅游纪念品,如今笤帚苗已拥有7大系列、100多个花样品种。王文娟和身边的村民们也基本“样样通”,根据企业订单自由切换每天加工的笤帚制品。

从北京顺义来到巴林左旗的扶贫干部张家丰(右)与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办公室的刘基亮在精品笤帚展厅研究拓展产品电商销售渠道。

传统市场方兴未艾,线上市场也如火如荼。除了线下实体店销售产品之外,北京市的各牵头帮扶单位还帮助巴林左旗建立网上营销新模式,把工艺笤帚卖到了全国。

一株普通的笤帚苗,在勤劳的巴林左旗人民手中做出了文化,做出了规模,做成了活跃全旗经济的主导产业,也代表着京蒙两地友谊之花,真正变成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笤帚产业越做越大,也做出了文化。2018年,巴林左旗开始举办笤帚苗文化旅游节和技能大赛,继续提升产业影响力。

今年3月,巴林左旗正式退出国贫县序列。王文娟算了一笔账,家里的4亩笤帚苗,每亩纯收入近1000元,加上和丈夫每月3000多元的务工工资,今年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原标题:小小笤帚苗 绑出新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任珊文 邓伟 摄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助墨玉脱贫,朝阳群众为核桃大枣代言

北京发布扶贫支援阶段性成果,已帮助71个县摘帽120万人脱贫

吴曼琴医生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定期到阜平健康帮扶,她的战场暗流汹涌

《秀美人生》拍出新时代扶贫精神,最大的特点是创造人物的心理动力

首批铁路消费扶贫柜亮相北京南站

《青春在大地》扶贫故事催人泪下,创新脱贫攻坚主题节目形式

淅有山川:淅川楚国文化浓郁且天赐美味 脱贫和保水是两大任务

全国1007家三级医院与各贫困县1172家医院结对帮扶

随着脱贫攻坚战深入,藏族汉子强巴丹增的好日子来了

内蒙古林西500多亩园区日产百万枚鸡蛋,“金蛋”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京蒙携手!直播带货让农牧民搭上网络顺风车

北京这群老党员一日行千里,奔波在扶贫路上

哇哦!昌平竟藏着一个“小鸟天堂”

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今年整体应用200余个品种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开幕,多图看现场!

大片来了!雨后京城,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

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