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北宋是国画史上最高峰时期?竖幅巨嶂山水最能体现当时绘画功底

2018-11-18 12:02 北京晚报 TF019

北宋被艺术史家视为中国画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皆因北宋绘画根植于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正所谓“师法造化”。这时期的山水画普遍装饰于墙面及屏风,直接构成了人们起居活动的装饰背景;在不同的绘画形制当中,竖幅的巨嶂山水无疑是主流。

逄 博


《仰高图》谢稚柳

巨嶂山水追求写实,令观者得以移山于室,卧游林泉。北宋画家积极探索,以提升皴法的表现力,致力于再现山水的壮阔磅礴。当观者凝望巨幛山水时,立刻被其收摄性的气势吸引,心神在林莽岩峦和溪谷流泉之间游走,而忘却了此时自己身在何处。体验自然造物之秩序,印证真山真水之美,可以说,巨幛山水创设了一个自足的空间,供尘世凡人暂时脱离烦恼的“桃花源”。

北宋时期的巨嶂山水上承五代全景式山水,同时也彰显出浓厚的地域风格:延续五代荆浩、关仝华北画风的李成、范宽及燕文贵,成为多数院画家遵循的典范;董源及其门人巨

然则代表江南画派,他们由南唐入宋,在当时同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巨然曾因在翰林学士

院绘制《烟岚晓景》而声名远扬。只可惜五代的名家真迹稀如星凤,只能通过一些传世名作窥测其面目。

从荆浩的《匡庐图》和燕文贵的《溪山楼观》中,便可窥见宋初巨幛山水的面貌:《匡庐图》的山体都用平行墨线勾出轮廓,在纵向空间中不断抬升,以形成高远的气势,而《溪山楼观》在近景描绘汀洲水榭,中景至远景则表现北方千岩万壑的宏伟景观,布景巧妙、绘制精微。与燕文贵齐名的范宽,在其巨制《溪山行旅图》中将近、中、远景安排得层层分明,他用颤动浓重的轮廓线表现峰峦坚硬的表面,用绵密的雨点皴描绘山石的体积感,而远山

惊人地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空间,堂堂鼎立,巍峨高壮,有涵摄万物的大气象。

江南画派由五代延续至北宋,也充分吸收北方巨嶂山水的结构,如董源的《洞天山堂》突出山势的高远和深远,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巨然的《秋山问道》中,山顶矾头和三角状的圆形坡石、以长披麻皴描绘的土山松软质理依然是南方情致,但山峦耸峙、高峰峭拔之境,与北方巨嶂山水殊无二致。至北宋后期,画坛最重要的人物如郭熙、李唐,他们皆延续巨嶂式传统,但结构经营变得更自由,对光影的敏感令画面空间富有诗意,开启了南宋以来的山水趣味。等到元朝文人画渐兴,模仿真山水的写实画风逐渐转向强调笔墨秩序,先前各家宗师的皴法已经凝定为程式,末流则趋于僵化,巨嶂山水亦不复旧观了。

对宋代巨幛传统的式微,艺术史家班宗华深感遗憾,他认为“(宋代)许多中国画家探索绘画的视觉特色、图绘目标以及绘画技法,这在宋之前几无前例,之后也甚为罕见。虽然宋代某些绘画理念在明清两代复见,宋代艺术中具有自然主义式描绘性与幻觉性的空间特质却从未回复。”这一遗憾可能要到民国时期才能弥补,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宫廷旧藏的公开展示,令艺林见识到传说中的巨迹,得以重新追溯巨嶂山水的传统。即将于诚轩秋拍呈现的谢稚柳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杰作《仰高图》,雄壮的气势震慑人心,笔墨的律动跃然纸上,观者和千年以来的艺术血脉在刹那间交汇,由此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感动。

《仰高图》前、中、后景层次显豁,又一体连贯,主山耸峙于画面中央,呈双峰插云之势,山峦之中瀑布涌落如练,由中景伸向前景水际的山脊,营造出高远深邃的空间感。就技法而言,《仰高图》的传统则根植于董源、巨然开创的江南画派,山体轮廓以层层平行的垂直节理表现,长线披麻皴与遍布山体的焦墨点苔,与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十分类似。然而谢稚柳的笔墨更显苍劲,对山石的渲染是在岩面内侧施以较重的墨色,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进而显现出浓厚的古雅气韵。

(原标题:从北宋巨嶂山水到《仰高图》)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9

分享到

《汴京之围》描述了北宋从盛世到灭亡的三年,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

宦海沉浮柳三变,北宋大词人因何四次进士落第?

湖北典籍博物馆开馆 “荆楚宝典”北宋《华严经》亮相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