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十六区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通州篇:百年运河绽放新光彩
通州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北京市的东南部,是北京城的东大门。辖区范围内,河渠纵横,池沼广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曾是北京城重要的漕运生命线。改革开放以后,通州经历了从卫星城到重点新城,再到聚焦通州的发展历程,最终被确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副中心将打造“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打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运河新曲 摄:王木林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文人王维珍笔下的通州。如今,漫步在通州运河畔,穿梭在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旧景依稀。
通州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北京市的东南部,是北京城的东大门。辖区范围内,河渠纵横,池沼广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曾是北京城重要的漕运生命线。通州半数以上不可移动文物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是个有城、有水、有漕运、有故事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后,通州经历了从卫星城到重点新城,再到聚焦通州的发展历程,最终被确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
当年的运河两岸乡土味儿很浓 《通州时讯》 供图
未来,副中心将打造“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打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千年之城。在“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中,“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其中有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环球主题公园等多个功能中心;“多组团”则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行走在通州大地上,只见大运河森林公园水绿交融,各色水鸟翱翔天际;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工地热火朝天,预计2020年开门迎客;昔日的“画家村”升级成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北京市首批正式认定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选址通州区商务中心区,成为第一家将北京分行设立在通州的金融机构,通州逐渐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新坐标。
通州古城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年运河打渔人 《通州时讯》 供图
故事
飞走的鸟儿回来了 沉寂的运河“活”了
1955年出生的张春喜,2岁时随同父母一起从河北保定来到通州定居,从小就居住在运河边,可以算得上老通州人。“我上小学那会,十岁上下,运河的水质可算相当不错呢。河里不光有鱼,还有螃蟹,桥墩子上爬满了螺蛳。”张春喜回忆道。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运河边的居民区、小工厂扎堆,高高耸立的烟囱里没日没夜往外冒着黑烟,工厂和大大小小养殖场的污水直接排入河中,让河流渐渐失去了清亮劲儿。从2016年起,通州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目前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实现水清岸绿,尤其是萧太后河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引来大批白鹭栖息。
曾经:上游放鱼下游翻肚皮
家门口的河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脏的?张春喜说,自从河边建起了一家防腐厂,感觉水质就慢慢变差了。那时候,张春喜家门口的防腐厂主要为铁路的枕木上刷防腐材料。“黑乎乎的也不知道刷的是油还是沥青,污水就直接往河里排,大片大片的黑油漂在水面上。”张春喜用手比划出盘子大小的一块面积,接着说,“后来再去游泳,水面上的黑油就往腿上糊,粘上之后洗都洗不掉。河里还有从上游漂下来的垃圾,后来再也没人去河里游泳了。”就连张春喜工作的印刷厂也会产生污染。印刷会用到油墨,污水过去也是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那会儿通州印刷厂还不少呢。
不光河水脏了,河岸边的环境也没好到哪去。土生土长的通州人王明清是名出租车司机,他回忆,过去运河边上有个驾校,教练教学员开车,就在运河边的树林子里绕来绕去地转悠着练车,汽车的轰鸣声吓走了林中的飞鸟和野生动物。河边还有放牧的,成群的羊在河岸边吃草、啃树皮、挖树根,把岸边的草木啃得就像“癞子头”,羊屎球满地都是。
那时候通州的水和环境都不行。橡胶坝那边一放水,张春喜用手比划了一尺来高,“都是这么高的白沫子,往下游漂下去了。”有人往运河里放生,鱼从上游的岸边倒下去,到下游一看,全翻肚子了。不仅看不见鱼,螺蛳也几十年没见了。“螺蛳对水质要求特别高,水不干净肯定没有螺蛳。后来看见有人来运河边放生,用大的蛇皮袋子,成袋成袋往运河里倒螺蛳。我就跟他们说,你们放这个没用,放里头全死了,水不行。”
治水:既防洪又兼景观河道
大运河是整个北京城的排水河道,温榆河、通惠河、凉水河等都汇流入河。通州区水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通州区的黑臭水体共有39条河流计53个河段,长度264.34公里,约占北京市统计黑臭水体长度的36%。
对大运河的治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已经开始。2004年至2009年,分两期对大运河城市段11.4公里进行了生态治理。在河道治理基础上,还对两岸进行了绿化,建设了运河公园和滨河森林公园。2013年,对大运河上游城市段11.4公里进行了清淤,对下游郊野段23公里实施了浅滩疏挖整治、护村埝加固及险工护砌工程。2007年至2014年,实施了北关枢纽、榆林庄闸、杨洼闸改建工程,建成北关闸船闸,同时为榆林庄闸、杨洼闸预留了船闸。2016年,实施甘棠橡胶坝改闸工程。今年六月初,甘棠液压钢坝闸投入使用。
作为北运河上最大的拦河闸之一,榆林庄闸有40多年历史。今年初春,榆林庄闸、杨洼闸近20年来首次落闸蓄水,为副中心增加了300多亩宽阔的水面,引得上千只绿头鸭在河面流连。
治水的同时,大运河两岸污水直排的低端厂房、臭气熏天的养殖小区等低端产业随之被疏解。就拿永顺镇占地406亩的刘庄公园来说,过去这里曾扎堆聚集着10多个养殖户。经过疏解,如今这里再也见不到一点昔日的落后面貌。刘庄公园内,面积约15000平方米的雨水花园被巧妙地设计成一处下凹绿地式花园,到雨季时,雨水会顺着地势汇集于此,滋养园内的水生植物。
通州区水务局供排水科科长张秀捷表示,近些年,通过疏挖河道、截污治污,目前已经能够承接中心城区96%和通州境内87%的雨水排出任务。大运河已经成为城市副中心重要的防洪、排水兼景观河道。
传承:运河成活的文化遗产
通州半数以上不可移动文物与大运河相关。“围绕大运河文化带的文物,准备采取‘一线四区多点’的保护方式,保护好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这些文物。”通州区文化委党委书记王立生表示。
“一线”就是大运河;“四区”则包括通州古城片区、张家湾古城片区、漷县古城片区、路县故城遗址片区;“多点”涵盖宋庄、永乐店等地区,这些地区都有值得保护的历史遗存。通过保护,将达到2020年通州所有文物无险情的效果。此外,还将文物的保护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利用修缮完成的文物古迹,开辟成文化活动站、非遗展示、村史馆等,融合相关产业,使运河成为“活的文化遗产”。
市规划国土委主任张维今年初在“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中表示,今后,通州将是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住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会更方便,公共设施会更齐全,林荫路会更多,走路、骑车会更舒适,生态环境会更优美。
人物
“通州拍鸟第一人”张春喜:
从大公园回到运河边
张春喜和他拍的运河鸟儿 《通州时讯》 供图
63岁的张春喜被称为“通州拍鸟第一人”,光是通州大运河边上的各种鸟类,他就已经拍到了100多种。别看他就住在运河边上,但最初,张春喜的拍鸟首选地却是城里的各大公园。为什么不在运河边上就近拍鸟呢?这还得从10年前说起。
2008年下半年,在单位负责开车的张春喜退休了。一下子闲下来,张春喜有点不适应,总得找个事儿干啊。很快,孩子给张春喜买来了单反数码相机,还给配了个镜头。“得嘞,那我就拍拍照片玩吧。”
“很多人觉得郊区树多、水好、环境美,那是现在。要说过去,通州运河边的生态环境远不如城里的公园。”于是,最开始的前四年,张春喜基本都去市里的各大公园拍鸟。天坛去得最多,还去圆明园、颐和园、植物园、朝阳公园等公园拍,远处还去过延庆野鸭湖。拍得多了,张春喜觉得,在公园扎堆拍鸟,没什么新意。
随着通州对大运河的大力治理,张春喜渐渐发现,水清了、岸绿了,连鸟也多了起来,站在岸边一会就能看见有鱼从水里噼里啪啦往上跳,家门口的大运河跟过去不太一样了。“现在,我基本重点就放在通州,别的地方都不去了。”
一早,张春喜就背上将近20斤的摄影包,骑着自行车出发了。为了找到适合的拍鸟地点,每天他都得沿着运河边至少骑行20公里以上。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先找合适的树,把伪装网张开了挂在高矮差不多的地方,在伪装网后面支上架子,然后就偷偷猫在后头,静静观察,等鸟来。
“运河边最多的就是绿头鸭,多的时候能有一两万只,一飞起来,哗,满天都是。”在张春喜的手机相册的照片上,一只栗色的小鸟站在荷叶上,伸着脖子正在鸣叫。“这是我在大运河月岛荷花池拍的,这种鸟的名字叫做栗苇鳽。前些年,曾经在将府公园拍着过黄苇鳽,长得和栗苇鳽有点像,在很多公园都曾经见着过。栗苇鳽在别的地方很少能看见。还有一种叫做黑翅长脚鹬的鸟,过去只有在野鸭湖才能见得着,现在咱通州运河边上就有。”
光是运河边的各种鸟类,张春喜就已经拍了100多个品种,去年还开了个摄影展。“我拍的照片,都不是什么艺术片,只是对咱们大运河鸟类的一个记录。”遇上不认识的鸟怎么办?张春喜说,自己特意买了一本有关鸟类的大百科书,每次拍到了不认识的鸟,就比对着图书仔细研究。“北京有七八百种鸟,我拍得还远远不够。而且现在通州被定为副中心,环境越来越美,有时候看见好风景,我也忍不住拍下来。”
这些年,张春喜不光拍鸟,还帮着一起维护生态环境。“我拍鸟去,书包里都装着一个治安巡逻的袖标。看见有人用砖头砸鸟,或者用弹弓子蹦鸟,我立刻掏出袖标来戴上,我得说他们,我得管啊。”张春喜说,现在,破坏环境和伤害鸟类的情况也渐渐少了。
不仅如此,张春喜还在自己家的窗外放了个大木盘子,买来细棒子渣,每天往盘子里倒上一小碗。冬天时候,能引来30多只鸟到窗口吃食。坐在屋里,不时往窗外探头看看鸟,心里可美了。“一个地方的生态好不好,用生物来检验是最灵的。”
大事记
●1995年12月27日,京通快速路建成通车。京通快速路西起朝阳区八王坟与长安街相联,东至通州区西马庄与京榆路相接。联络线自朝阳区会村至通州区北苑环岛,全长18.6公里。
本世纪初年通州北苑立交桥改造 《通州时讯》 供图
●1997年4月29日,通州撤县设区。以原通县的行政区域为通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通州镇。
上世纪80年代位于北京通州的潞河商场 潞州商市 摄:张风
●2003年12月27日,地铁八通线开通试运营。作为京东交通大动脉,也是北京的第一条郊区地铁线路,八通线西起四惠站,东至土桥站,全长17.2公里。八通线开通时的单程票价2元,与1号线换乘票票价4元。
●2012年,北京首次正式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明确了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随后在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确要求加快通州这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2012年12月30日,地铁六号线一期开通。二期于2014年12月28日开通。目前该线运营区段为海淀五路居站至潞城站,途经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通州区,运营里程42.8公里。这条贯穿京城东西的新地铁线创造了最高时速达100公里、北京地铁第一条实现8节编组线路等多个第一。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这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2016年5月277年9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会议指出,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一核一主一副”的城市空间布局,其中“一副”就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自此,通州正式明确为“北京城市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