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为何说要越有疑则越读书?2018这5本历史书让人“明智”

2018-12-28 09:50 北京晚报 TF020

2018年包含了太多历史重大事件纪念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汶川地震10周年、北京奥运1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明治维新130周年、戊戌变法120周年……每个时间节点,出版业都在跟进,使历史类书籍持续走热。

作者:唐山


读史可以明智,但跟风式阅读值得商榷。跟风式阅读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会形成“剧场效应”,给人以错觉:仿佛大家置身于同一背景中,正经历共同的历史。

历史能不能像电影一样,对所有观众来说,其情节、主题都是相同的,这是一个颇值得争议的话题。一般来说,每个人看到的历史是不同的,形成的经验也是不同的,这样才能彼此互补,以避免走向单向度的社会,最大化地减少风险。

我们很难回答,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年时,应该读一本相关的书,而不是99年,也不是101年?从逻辑上说,对于历史的反思应一以贯之,与是否整数年没有太大关系。

读书的好处,在于能帮助人从背景中挣脱出来,形成独立思考,越读书,则越有疑,越有疑,则越读书。

沿着“有疑”的思路,2018年出版以下几本书令人印象深刻。

《宋案重审》(尚小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刺杀宋教仁案”影响了中国现代史进程,但真凶是谁,长期存有争议。其实宋案材料非常完备,上海租界警方第一时间查抄了当事人应夔臣的住所,为避免上家“甩锅”,应夔臣不仅保留了大量证据,还附以详细注释。只是后人无暇爬梳,遂长期无法破解谜团。本书展现了作者的史学功力,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广州贸易》(范岱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长期以来,清代外贸采取的十三行制度被视为腐朽、低效、封闭的象征,认为清政府应对其负主要责任。本书作者发现,十三行是历经百年,清政府、清商、外商三方磨合百年形成的,各方在其中都找到了稳定的利益点。只是随着英国贸易份额猛增,以及蒸汽船的发明,使它难以应对新局,而迅猛的发展又不再允许三方慢慢磨合。结果是,经济冲突转化为军事冲突,英国掌控了规则制定权,其他两方的利益被严重损害。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费吉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娜塔莎是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角色,作为贵族小姐,她与俄罗斯百姓较少联系。因俄法战争,她全家与流民一起逃难,休憩时,她跳起了传统舞蹈,民众亦纷纷舞蹈起来。托尔斯泰以此桥段,象征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统一性,这是过去100多年中,俄罗斯作家们苦苦追寻并努力营造的东西,作家们一方面醉心于欧洲文明的灿烂与理性,另一方面又恋恋不舍于俄罗斯文化的亲切感,却忽视了,后者带有的反文明因素。在集体误会中,后者将一代人带入了苦难。

《发现东亚》(宋念申著,新星出版社):东亚是一个地理概念,很少有人意识到,它背后暗藏的歧视——它将东方文明定义为与全球文明相异的、区域性文明,只是世界文明的未完成状态。通过将人类的一部分他者化,西方中心论坦然上位,甚至被东亚的人们接受。当然,不必纠结一个词汇如何,词汇的定义会不断改变,但失去了对词汇背后的观念与理论的警惕,就很可能被人引领而不自觉。

《宋徽宗》(伊佩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期以来,宋徽宗被视为昏君的代表,后代史家不断搜集他的负面故事,使其形象被反复妖魔化,但宋徽宗真的如此不堪吗?作者发现,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真实的宋徽宗被遮蔽了——他本是一个努力有所作为的人,面对积弊,虽情感上接近保守派,却最终选择了变法派,为避免被蔡京左右,他3次将其贬官。然而,宋徽宗的解决方案过于斯文,而他面对的又是特别野蛮的挑战。宋代是古代文明的高峰,但它始终未能找到用文明战胜野蛮的办法,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而更大的悲剧是,宋徽宗的失败让后来者意识到,斯文是无用的,野蛮反而更有力量。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整理近现代著名人物的日记、书信,看见“隐秘角落”里的历史现场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