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北大研究生非遗传承人 在北京“面人郎”中融合潮流文化
9月10日,郎家子彧领到了两枚红底金字的北京大学校徽,这一天他正式成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和同期入学的同学们有些不一样,1995年出生的小郎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
面人郎作品
“90后”,曾经被认为是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一代。传统的手艺人总是会带给人“年纪略大”、“双手布满老茧”等刻板印象。当第一批“90后”成为了传统“非遗”手艺的传承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 “北京砖雕”传承人张金晖、“豫章剪纸”传承人沈哲、“铜官窑”刘家豪……还有很多“90后”非遗传承人,他们在如何传承技艺、怎么用传统技艺表现当代生活上进行着新尝试。
郎佳子彧
“面人郎”郎佳子彧
“时常思索什么是创新”
9月10日,郎佳子彧发了一条很简单的朋友圈,只有三个字——“我来咯”,配图是他入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照片。去年底,这位2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取得了北京大学美术专硕第一名的初试好成绩。
“95后”、“高材生”成为郎佳子彧的新标签,但在国子监的“面人郎”工作室里,他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创新?
身高一米九的小郎,是个狂热的篮球迷,业余时间最喜欢的事就是约上三五好友去球场切磋。但回归主业,他能立刻安静下来,端坐在工作台前,沉静如水,各色面团被他的双手施以魔法,戏曲、动漫、电影、电视……各种人物形象瞬间活灵活现。“葛优瘫”、“复仇者联盟”、“这个杀手不太冷”、“小黄人”都是他近期创作的知名作品。很多人将这些崭新的面人形象定义为“创新”,然而小郎摇摇头:“我不觉得这是创新,因为这些就是我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东西,就像我爷爷创作‘鸡毛信’一样,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小郎的爷爷郎绍安是北京“面人郎”创始人。“想了解我爷爷那辈人的生活,可以读冰心先生写的《面人郎访问记》。”
从3岁开始,小郎跟着父亲郎志春学习面塑技艺。2008年,郎派面塑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佳子彧也成为“面人郎”第三代唯一传人。“现在有了‘非遗’这个概念,所以很多手工艺术又更受重视了。但其实它成为‘非遗’,也说明生存多多少少会有问题。”比如后继乏人,能像小郎这样沉下来,钻研手工艺术的年轻人,凤毛麟角。
小郎想用知识改变现状,他本科以高分考入国际关系学院学传播,研究生学业又已经在北大艺术学院展开。当走街串巷售卖面人已然往事如烟,小郎所做的事,已经与爷爷千差万别:“我现在已经不单纯是制作面人,而开始转向传播、培训、文创设计等领域的学习。”
技艺依然是传统的,想法注定是全新的。
“不是说我捏一个钢铁侠就是创新,捏一个孙悟空就是传统。面人不能只专注于这些已有的形象,而应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创新。”
张金晖在制作砖雕
“北京砖雕” 张金晖
“传承是首要使命,做好了才能创新”
“北京砖雕是融合了圆雕、浮雕等多种雕刻工艺的中国传统雕刻。最早是以皇家建筑和官式建筑为载体,是依托于皇城文化而产生的,现在主要见于四合院中。”张金晖向记者介绍道。
张金晖今年26岁,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是非物质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砖雕”的传承人。张金晖的砖雕技艺传自祖上,无论是砖雕学习还是个人成长,她受到父亲的影响很深,很重视传承二字。她的父亲张彦是北京砖雕的第六代传承人。“父亲在年轻的时候,本来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因为对祖辈的承诺,选择了砖雕这一条非常辛苦的路。”
制作砖雕是很辛苦,至少学习三年才能出徒。张金晖记得,从小在家里,整日都能看到父亲和他的徒弟们在院子里磨砖、雕刻。来找父亲学习砖雕的人很多,但是完完整整地学出来的很少。“很多人学了五六个月,觉得开始会雕了就走了,不会再往精里钻研。”
早在上大二时,张金晖在当时就读的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一个以传播“非遗”为主要任务的社团:“非遗青年”。社团会邀请非遗传承人进高校,进行免费的公开课,并带领同学们动手制作“非遗”。这些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六年了。
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之后,张金晖把注意力从“非遗”传播转向了创作。最近,她除了钻研北京砖雕,还在尝试学习徽州砖雕的人物雕刻技法。创作了很多新风格的砖雕作品。在十月份即将开始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上,张金晖策划了“砖情·北京非遗艺术展”。在创作上,张金晖很注重用传统的技法去表达现代的生活 “技法和语言还是父亲教给我的,但表现的内容是和当代生活贴近了。我曾经创作过一个作品去表达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
张金晖砖雕作品:祥和生瑞
虽然在内容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张金晖认为,传承人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创新是有门槛的。“我们要审慎地对待传承人这个身份,因为从非遗研究的角度来讲,非遗传承人的首要使命,就是要确保这一项技艺能够更具有完成性地传承下去,要让后面的人知道这项技艺最原来的风貌是什么样的。传承人的使命并不在于创新,而是在于传承。无论我,还是别的传承人,首先都是要把祖辈的技艺学到手,让大家看到最精湛的技艺,这才是核心使命。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只有技艺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去突破。我们90后也有自己的优势,成长在更多样性的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视野得以更为广阔,作品可以具有更贴近时代的内涵,我们可以用传统的技艺去反映当下的生活,让更多观看者产生共鸣。”
90后传承人
具有工匠精神,也更了解潮流文化
“爱梦中国”是一家专注于中国“非遗”艺术品保护和发展的公司,团队研发的绝艺APP是集电商、拍卖为一体的互联网非遗交易平台。创始人是来自清华北大的“90后”。CEO肖书阳是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博士,本来从事投资行业的他,意识到“非遗”被埋没的价值。于是与热爱“非遗”,同样是清华大学毕业生的胡启明一拍即合,开始创业。从2017年开始,他们拜访签约了全国各地的160多位“非遗”传承人,其中也有许多“90后”传承人。
“90后”传承人相对于很多年纪大的传承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更了解潮流文化,更能把握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他们会把传统手艺跟年轻人所喜欢的潮流元素结合起来。比如铜官窑的传承人刘佳豪,也是“90后”。他的作品设计很简洁,很符合现在年轻人极简主义的审美。豫章剪纸的“90后”传承人沈哲,他会在剪纸中融合一些现代的设计感。以前剪纸的老手艺人基本上就是老几样,还是剪窗花、年画,如果说创新也就是换个位置,或者换一种表现方式。但是沈哲剪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肖书阳和胡启明告诉记者。
胡启明通过对“90后”的“非遗”传承人的观察发现,相比同龄人,他们不浮躁,能沉得下心来。“他们更能够长时间专注地做好一件事,也就是具有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同时,他们更能够结合时代审美,将传统手艺和潮流文化很好的融合。”
本报记者 谢宇航 孙毅 J271 D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