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怎么相信你》梁氏姐妹编剧:梁天没当过主角太可惜
爱追韩剧的观众都知道,在韩国,有两对著名的洪氏姐妹编剧。而在中国影视圈,一对“梁氏姐妹”编剧即将闪亮登场了,她们就是梁青儿(梁左之女)、梁小凉(梁天之女)。明天,由这对姐妹编剧、执导的电影《让我怎么相信你》将在全国上映。
作者: 李俐
梁青儿(左)与梁小凉
虽然这对姐妹的名字对观众来说还比较陌生,但若提起她们的父辈和祖辈,可都是在京城文化圈响当当的人物。奶奶谌容是著名作家,爷爷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父辈粱左、梁天一个当编剧一个当演员,给观众留下了经典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顶着“梁氏家族”、“文三代”、“星二代”的种种光环,梁青儿、梁小凉深知自己在创作上想要达到或超越前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或许是家族的基因使然,让姐妹俩最终还是走上了创作这条路。她们的想法很简单,接过梁家的的接力棒,写出自己的风格,努力成为中国的“编剧姐妹花”。
梁小凉告诉记者:“陈佩斯叔叔跟我们说过一句话,永远不要去在意作品以外的东西,无论是票房、名声、社会地位……关注戏本身就够了。这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对谈记者:李俐
对谈嘉宾:梁青儿(编辑、梁左之女)梁小凉(编辑、梁天之女)
剧本从脆弱的父女关系入手
记者:电影《让我怎么相信你》讲述了一对有隔阂的父女通过云南之行,一同成长并修补关系的故事。这对父女身上,有你们自己的影子吗?
梁小凉:肯定是有,比如说父女间的这种沟通方式,不太善于表达感情,平时都聚少离多,这都是很真实的。
梁青儿:我觉得父亲和女儿是一种是特别微妙的关系,跟别的关系都不太一样,特别脆弱。既有情人的那种感觉,也有家长和孩子的感觉,如果两人相处的好,可能还有朋友的感觉,父女之间有一种张力,跟父子之间是不一样的,父亲都会对女儿特别的保护。我以前读过一本小说,说女儿可以给父亲带来一种特殊的伤害,没有人能够像女儿一样打击到一个父亲的心灵。所以我们就从这种脆弱、微妙的父女关系入手,希望把这种特殊的感情表达出来。
记者:生活中,你们和父亲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
梁小凉: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我跟父亲是因为这部电影才朝夕相处,平时基本见不着面,顶多就发个短信,夸张的时候可能半年见一次。这种不远不近的关系,我是挺能接受的。首先是彼此尊重。中国的很多父母,是把孩子的一辈子都设定好了。我爸虽然平时不怎么理我,但是我这边儿遇到什么关卡了,或者结婚、生孩子这种大事儿,还是愿意听听他的意见。
梁青儿:我的父亲不善于表达,他一直是默默地关心我、鼓励我。我们一家人都不善于表达,写剧本的时候,那些人物都能说会道的,其实是我们都希望自己能通过人物把自己内心的话表达出来。
记者:现在很流行爆笑喜剧,你们这部电影其实还是比较治愈系的,是怎么考虑的?
梁小凉:这是我们的第一部作品,还是希望能有所表达,传达自己生活里的一些感悟,所以才会选择父女关系这么一个不怎么商业的题材,也没那么闹。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怎么把它做得更加幽默,也是我们在过程中一直在探索的。
给梁天写一部当主角的电影
记者:写剧本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决定由梁天老师来主演?
梁小凉:没有,我记得想过很多他这个年龄的演员。后来为什么还是他呢?因为毕竟是亲人,我们的剧本可能不是那么完美,有很多没写到的地方,但他看完之后可能更容易和我们产生共鸣,有一种默契。再一个呢,我们俩也希望能给他写个剧本,因为他干这一行这么多年了,没有当过主角儿,挺可惜的,他是有这个能力的。他一直都在演喜剧,我们从来没在银幕上看过他掉眼泪,所以我们也会在剧本里故意写这么一场戏,想看他怎么演。
梁青儿:后来决定由他来演之后,奶奶就说,当初梁天的第一部电影的剧本就是奶奶写的《喜剧明星》,现在下一代人又给他写了个剧本,这就完美了。
记者:邀请梁天老师的时候,他是什么态度?
梁小凉:他说我都退休了,都半息影了,就别演了,帮你们制片吧。他虽然表面拒绝,客气了一下,但心里肯定挺高兴的。他也是一个很好的制片人,有他在,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记者:他加入之后,给电影带来了哪些自己的想法?
梁小凉:有很多,比如,电影里有一封父亲写给女儿的遗书,我们改了很多遍他都不满意,后来他就自己写了一版。在父亲这个角色上,他有很多自己的创作。
记者:电影首映礼上来了很多前辈,宋丹丹、陈佩斯、姜昆、朱时茂、蔡明、张国立……都对你们俩寄予厚望,会不会压力很大?为什么没请他们来客串一下?
梁青儿:他们真的是从小看着我们长大的叔叔阿姨,对我们是真的关心,不感觉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家人的期盼。他们是真心希望我们好,但如果做得不好,他们也不会说就不认我们了。第一次拍电影,我们也不想惊动他们,也觉得自己还没资格请他们来演,还是等再成熟一点。
希望把京味幽默传承下去
记者:两位都比较低调,网上关于你们的资料几乎没有,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
梁青儿: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北京上的,但学习特别不好,所以我爸妈就商量让我去美国,怕我在北京考不上高中。13岁出国的时候,我就开始每天写日记、写散文,那时候就觉得写作必须是我这一生的追求。后来上大学,本科、研究生读的都是英文创作,写诗,写小说。毕业之后呢,我觉得做一个作家一定要有生活,2012年我就决定去开卡车,一方面体验生活,也想趁着年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那时候一天工作24小时,睡觉也得在卡车上睡。开了两年车,美国48个州我都去遍了。
2013年左右,有一次回国,王朔叔叔给我介绍了徐静蕾导演,让我给她翻译剧本《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翻译过程中,原剧本中有些欠缺的,我就稍微改了改,她觉得我改得还行,就让我加入了编剧团队。然后我就把开卡车那活儿给辞了,挣的实在太少,养家糊口都不够。从那以后,我就走上了编剧这条路。
几年之后,我觉得人生还有些疑问需要追寻答案,神学可能能让我的心灵升华一下,我就报考了哈佛神学院,学的是神学理论和圣经、古希腊语。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放弃写作和翻译。去年毕业后, 我就回到加州,继续做编剧。
梁小凉:我从小就是那种按部就班的小孩,大学报考的是北京广播学院,想学新闻,结果高考那年赶上非典,我以为高考会取消就没复习,结果考砸了,被调剂到计算机系。毕业后去美国待了一年,学画画。后来就退学回来了,去电影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后去北京台写法制栏目剧,那会儿我才知道自己能写。之后我在一家影视公司做文案,但朝九晚五枯燥的工作,让我实在待不下去。后来我爸那儿有个拍广告的机会,好几个人写,广告商就看上我的了,那是第二次命运召唤我,证明我可以干这一行。我就毅然决然辞职了,闭关开始写剧本,我们这个项目就从那时候开始。后来我妹介绍我跟老徐认识,我就一直给老徐写剧本,2016年写了电影版《同学两亿岁》的剧本。
记者:身为“梁氏家族”的一员,你们自己是什么感受?
梁小凉:上一辈的一些成绩和所谓光环,我感觉对我个人成长道路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我也曾经彷徨,迷茫,不知道自己这几十年该以什么职业为生。但就像我说的,兜兜转转,当我真的接触到剧作,接触到编剧这项工作,我感觉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就是那种多少次赌气说写完这稿我再也不写了,但还是会忍不住打开word的体验。慢慢的就会有一种“老梁家的接力棒不能丢”的小小使命感在内心滋生。我想,在天上的伯伯看到我俩从事这项工作,也会欣慰地笑吧。
梁青儿:其实我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叔(梁天)是谁,那会儿还觉得自己挺特殊的。后来去了美国之后,就没有这些光环了。我爸去世之后,我和我妈在美国有一段时间还是挺困难的。我就得发愤图强,自己努力了,没人帮我,渐渐地也就忘了自己还有过当名人后代的经历了。后来自己就开始写作,我是真心喜欢写作、画画。所以,我不觉得是因为家里有这个历史,我才去做这些,就算是脱离了家族的光环,我也会去写作。
记者:两位的父辈都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你们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要去延续它呢?
梁小凉:我们当然特别希望去延续,尤其是她父亲(粱左),我们这辈子估计都无法赶上了,更甭说超越了,但是我们特别希望能从他那儿接过这支笔继续写。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北京的这种幽默,用当代大家能接受的方式传递下去,别让它断了。
梁青儿:我13岁就去了美国,在美国上的高中和大学,就小时候看过《我爱我家》,对那种幽默感是熟悉的,但对具体的语言,还是稍微有点儿生疏,因为我一直都是英文写作。所以台词主要是靠梁小凉帮我润一润。
记者:那随着时代发展,你们对喜剧的理解会跟上一辈人有什么不同么?
梁小凉:英雄不问出处,喜剧也不分高下,只要能让观众去笑,去释放,暂时忘了生活的烦恼,就是值得被肯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