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铜人的图像史:自由女神像都是受其启发而来?
跨海铜人这一欧洲形象,经历时空演变之后,沉淀为坚实的集体记忆,再经中日画家的共同开掘,建构出多重空间。观者认为,在这个遥远的海岛上,真有这样一座跨海而立的铜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的空间已然在纸上建立,几乎没有人知道,这空间是虚构。
作者:盛文强
南怀仁《坤舆图说》中跨海铜人
跨海铜人是清代想象异域的典型图式,出现在清代的画报、插图中,是对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罗德岛巨人像”的描摹,这些图像的性质,相当于今日的风光照片或明信片,成为观察欧洲风物的一个窗口。
该巨人像位于爱琴海东南部的罗德岛,为了纪念罗德人抗击侵略的胜利,于公元前282年完工,大致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时期。这个巨人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用青铜铸造,高约三十余米,加上石座可达五十余米高,巨人像落成之后又过了五十六年,便毁于一次地震中,从此杳无踪迹。老普林尼说过:“即便在它倒塌在地时,仍不失是为一个奇观。”巨像在原址上躺了近千年,后来就下落不明了,据说其残骸被犹太商人卖掉,运送残骸时动用了九百余辆马车,对巨像的记载也只见于文献。
没有人知道巨像的旧时模样,一般人都相信巨像是两脚分开、手持火炬,站立于罗德岛港口的入口处,两只脚分别踏在两岸,船只由其胯下经过,他手举的火炬则作为灯塔,昼夜不熄,为过往的船只导航。如此宏伟富丽的雕塑,彰显了古老的人类精神,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也受到罗德岛巨人像的启发。
就是这样一座消失已久的雕像,其形体虽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它的存在已经是一个精神事件,引发了人们长久的关注,巨人像的形象也超越了形体,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烙印。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入,罗德岛巨人像的形象也来到了中国。康熙年间著名的传教士南怀仁在其《坤舆图说》中附有一图,即是罗德岛巨人,图旁还有注释曰:“乐德海岛铜铸一人,高三十丈,安置于海口,其手指一人难以围抱,两足踏两石台,胯下高圹,能容大舶经过,右手持灯。”除了夸饰其雄伟高大,也解释了内部结构:“铜人内空通,从足至手有螺旋梯,升上点灯,造工者每日千余人,作十二年乃成。”
清末的《点石斋画报》中也出现了跨海铜人的图景,作者从中国的古史中找到了可供参照的铜人传统,那便是汉武帝时的铜仙人:“汉武帝筑铜为仙人,以玉盘承露,高出云表,或疑史册所书未免铺张过分,近有客从海外归,言乐德海之港口有铜人一具……”从中国传统对接到了海外见闻之上,这是近代以来认识世界的常见思维。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魏明帝时,铜仙人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唐代诗人李贺作《金铜仙人辞汉歌》,写到铜仙人辞别汉宫时有泪水落下:“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来自中国传统中的经验也太密集了,几乎一切外来之物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相似的对应,完成了“古已有之”的心理活动,便可做到见怪不怪。
此处对铜人的介绍,也多沿用了《坤舆图说》的说法,添加了目击者的视角,说是近来有一旅人从海外归来,说起乐德海有一港口,有一铜人“跨海而立,其胯下能容大舶经过”,从脚到手,有暗梯可以到达,其手中的火炬就是这样点火的。有人听到后,却加了一段议论:“如子之言,固堂堂一表也,但惜其为空心货耳。”这种讽刺的论调,也掺入了复杂的感情色彩,在对欧洲奇迹的惊叹之外,又有了鄙薄之心,也真是耐人寻味。
日本画家歌川国虎曾作《罗德岛凑红毛船入津之图》,也是罗德岛巨人像的再现,作为日本江户时期的浮世绘名手,歌川国虎的巨人像的构图似乎是参照了西方的铜版画,而和中国的画像一致的是,铜像都是跨海而立,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勾画西方人的共同法则,或者说技术手段,画像中的铜人都是高鼻、深目、虬髯,手中的火炬及火苗也都沾染了中式香炉和祥云纹样的风格。
跨海铜人这一欧洲形象,经历时空演变之后,沉淀为坚实的集体记忆,再经中日画家的共同开掘,建构出多重空间。观者认为,在这个遥远的海岛上,真有这样一座跨海而立的铜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的空间已然在纸上建立,几乎没有人知道,这空间是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