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族的纷争》重新梳理《三国志》 还原东汉末年历史真容
2018年4月13日讯,近年来,随着《军师联盟》《三国机密》等剧集的播出,对三国历史的讨论又渐渐热了起来。但是绝大多数公众对三国史的了解,还停留在《三国演义》里那些被艺术化处理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
近日,《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一书由北京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成长。本书依托《三国志》等正史,系统盘点和梳理了影响三国时局的88个世家大族,从“家族”这一全新视角出发,揭开了刘备、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三国人物背后的家族权力谱系。全书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还配有原创绘制的12张家族世系表、15张对峙形势图,让读者得以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三国。
“世家大族”才是三国时代的真正主角
提及三国历史,读者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在烽烟四起的乱世,或凭武略在血雨腥风之中驰骋疆场,或以谋才于合纵连横之际运筹帷幄。然而长久以来常为人所忽略的是,这些英雄并非单打独斗的草莽匹夫,其行事规则、奋斗历程甚至命运结局,与其所属家族的权力积淀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说,汉末三国是群雄逐鹿之际,更是豪门大族争衡之时。
《列族的纷争》中提到,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是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僚,经历和行事风格具有江湖色彩,并曾参与《水浒传》的创作,故而他笔下的三国人物也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气质。于是,诸葛亮的“智”、赵云的“勇”,都在他的笔下被过度展现。结果就是,“三国”看上去更像是另一个版本的“水浒”,从而导致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认识走入了误区。
什么是属于三国人物的行事逻辑?怎样才是三国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列族的纷争》一书认为,那些闪耀着光芒、极具传奇色彩的三国英雄,并非孤立的存在,他们的背后,牵连着家乡、祖先、家世、家教、宗族、联姻、亲族等各种因素。他们得益于家族,也受制于家族;家族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而他们的浮沉也影响着家族的兴衰。
首次全景式展现88个三国大家族
三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市面上关于三国题材的书籍也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作者亦不乏名家大咖。《列族的纷争》却独辟蹊径,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88个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三国大家族,将读者熟悉的那些三国人物放回到他们所属的家族谱系中,展现他们的性格与命运,全景式地展现家族的兴盛与衰落。
这其中,有三国的缔造者谯县曹氏(曹操家族)、涿郡刘氏(刘备家族)、富春孙氏(孙权家族);“一门三方为冠盖”的琅琊诸葛氏(诸葛亮家族);三代谋国终成一统的河内司马氏(司马懿家族);搅动汉魏晋政治风云的颍川六大家族(荀彧、郭嘉等家族);为江南开风气之先的吴中四大家族(陆逊等家族)。读者将追随作者的笔触,领略塞北辽东、滨海徐州、岭南交趾、巴山蜀水等不同地域条件下孕育的家族豪强……每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家族势力的搏杀;每一个兴衰更替的家族,最终都成为了历史的一个生动截面。
《列族的纷争》认为,三国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为中国历史上家族大洗牌、大重组的时期,有的家族“四世三公”、显赫一时,却归为沉寂;有的人物出身微寒,却在乱世中逆袭崛起,跻身望族。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连亘数百年的门阀士族,兴起之源都可追溯至汉末三国。对读者来说,凭借姓氏与籍贯这两个与生俱来的符号印记,追本溯源,也许就能从书中找到自己在三国时代的祖先。
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的导读书
《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小说,其中诸如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都是小说家虚构或移花接木创作的,但因为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常被人们混淆成真实的历史。
但随着近年来易中天、高晓松、张大春等名人对三国的解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到历史与小说的差异,认识到《三国志》等正史才是相对而言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记载,产生读史的兴趣。然而对于大众读者来说,《三国志》毕竟是一部由西晋人陈寿撰写的古代史籍,成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其中艰涩的行文、陌生的时代术语,以及作者暗藏的春秋笔法,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存在着不小的理解障碍。
基于此,《列族的纷争》可以作为读者从《三国演义》向《三国志》阅读进阶的佳选。《列族的纷争》的写作完全依托正史记载,并进行合理化的推理探析。作者除查阅《三国志》《后汉书》《晋书》等“二十四史”,还广泛涉猎《华阳国志》《襄阳记》等地方志及今人著述。与此同时,全书行文浅显、结构清晰、通俗易读,其中不乏风趣幽默之处。而以家族、家庭的视角选择的三国故事,如曹操离婚案、诸葛亮娶丑妻、荀彧家族的家风文化等,更能够让当代读者对历史产生共鸣。
名家推荐
《列族的纷争》以别出心裁的三国解读,回归古人的视角去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家马伯庸
《列族的纷争》是三国题材的新突破。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及后来诸多的三国叙事中,主调多半是男人们参与成王败寇的游戏,但本书立足于家族,再现了历史上世家巨族曾有过的功业。在历史写作中,三国叙事是少有的类型化叙事。虽有正统、名分等约束,但个人、家族,终未能突破类型或无明的宿命,获得人的自觉,进入到国族天下的视野里。由此,作为中国版的“权力的游戏”,本书几乎实证了游戏的必然结局——激活人的心灵需要更漫长的乱世。
——学者余世存
中国人常讲一个“家国情怀”,家与国的关系密不可分,即便英雄人物,很多时候也不能脱离家与国的历史局限。成长的这本《列族的纷争》,将以往被人忽视的家族力量搬上舞台中央,让人们看到三国不仅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作家、《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
关于作者
成长,1986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北京晚报》文化新闻部记者。从业以来专访过百余位文化界、娱乐界知名人士,发表文化类报道及评论逾百万字。喜好三国史、春秋战国史和上古神话,希望以生动有趣又不失格调的解读,让历史不再高冷幽深,发掘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运营自媒体“三国月旦评”。《列族的纷争》为其首部出版物。
正文节选
一门三方为冠盖 诸葛氏家族
籍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
代表人物: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诸葛诞
“诸葛村夫”的庞大政治资源
在《三国演义》及三国题材影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诸葛亮的敌人骂他是“诸葛村夫”。久而久之,“村夫”成了人们对诸葛亮十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出山前的确住着草庐,躬耕陇亩,一幅清贫的样子,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来,他估计得种一辈子地。在大众眼中,诸葛亮从农民成为丞相,简直是一个底层逆袭的励志故事。
诸葛亮真是农民出身吗?
显然不是,这都是《三国演义》渲染的效果。小说就是希望反差大一些,这样戏剧性才强一些。这样的假象也不是无本之木,因为西汉初年就曾经有一幅“布衣将相”的政治图景:汉高祖刘邦和他那些开国文武大臣,不都是亭长、县吏、屠夫、吹鼓手这样的社会底层吗?
然而,时过境迁,在世家大族主导官场的东汉末年,如果真是一位没有家族背景的草根少年,尤其是文士(武将还能立战功),实在很难崭露头角,也很难拥有社会关系能被举荐给刘备这样的当世豪杰。实际上,诸葛亮非但不是草根出身,而且背景还很强大。
琅琊诸葛氏中最早从政者为西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司隶即京畿之地,司隶校尉专门负责监督京师的皇亲国戚、达官要员,既是令人畏惧的职位,也是容易得罪人的差事。偏巧诸葛丰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检举官员时毫不避讳,京城人有一句俗语:“间何阔,逢诸葛。”就是说诸葛丰执法严正,使得贵戚畏其锋芒,到处躲避。诸葛丰的名声流传甚远,甚至连曹操也对诸葛丰的霹雳手段十分欣赏。邺城爆发魏讽之乱,曹操叹息说,魏讽之所以能作乱,就是因为自己手下没有像诸葛丰这样能查处奸邪之徒的能臣。
但诸葛丰处于西汉帝国由盛转衰之际,汉元帝也非明君贤主。当诸葛丰查到了贵戚许章时,便惹怒了汉元帝,被夺去了符节。自此,司隶校尉便没有了符节,权力大打折扣。诸葛丰没有学会官场油滑的那一套,带着一腔愤懑上书要求辞职。皇上并未批准,却从此疏远了他,降他为城门校尉,权贵们也时常攻讦贬损他。最终,诸葛丰以年老之躯、戴罪之身被免为庶人,终于家中。诸葛家族的第一次从政以失败告终,却传下了忠诚正直、刚正不阿的家风,其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来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对诸葛亮人生影响最大的是其叔父诸葛玄,是他把诸葛亮从东海之滨的琅琊带到江南,也是他将诸葛亮带入了荆襄名士的圈子里。
关于诸葛玄的仕途,史书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三国志》记载,诸葛玄被袁术派去豫章郡担任太守,但李傕、郭汜把持的朝廷另派了朱皓(太尉朱儁之子)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无法上任,只好带着诸葛亮一家去荆州投奔刘表,不久病卒。《献帝春秋》则说,诸葛玄去豫章上任是由刘表任命的,朱皓从刘繇那里借了兵来攻打他,诸葛玄退守西城,被反民所杀,诸葛亮则带家族投奔刘表。
这两种说法虽然出入较大,但从其相同点来看却能看出两个线索。其一,诸葛玄与刘表关系匪浅,还可能与袁术相交甚厚。刘表和袁术都是当时的大镇诸侯,豫章郡又是两大势力共同觊觎的领地,委派诸葛玄去占据豫章,足见他的才干和对他的信任。二是,诸葛玄无论是南下豫章,还是西投荆州,都将诸葛亮兄弟带在身边。当时青徐之地战乱频仍,琅琊郡则被臧霸、孙观等豪强势力盘踞,反倒江南相对平静。因此诸葛玄远赴豫章任职,也有举家南迁避祸之意。
诸葛玄与刘表有何交集?于史无证。他将诸葛亮一家送到了刘表统治下的荆州,便撒手人寰,但留下的人脉网却是强大的,因为它让侨居于荆州的诸葛家族迅速融入荆襄上流圈子。如前文《襄阳豪门风云录》一章所述,诸葛亮大姐嫁给了襄阳大族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大隐者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诸葛亮自己则娶了另一位襄阳大族黄家黄承彦之女。
史书记载,黄承彦的这个女儿,黄头发、黑皮肤,可以说是丑女。因此诸葛亮的这门婚事在当时就成了乡野之人谈论的笑话,还编了首儿歌:“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诸葛亮娶丑女,“娶”的实际上是老丈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是襄阳名士圈子的入场券。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是蔡瑁的姐夫。这么推算起来,诸葛亮见了刘表应当叫一声姨父,见了蔡瑁则应称舅父。
上述三门婚事,就像三把牢固的锁,将颠沛流离、客居荆州的诸葛家族与荆襄世家大族们牢牢地绑在了一起。考虑到当时诸葛亮还年少,笔者推测,这很可能是诸葛玄死前特意安排的。唯有进入了这个荆襄上流名士圈子,才能为诸葛亮铺设起未来入仕的台阶,为其建立起丰富的人脉资源。这么说来,诸葛亮以在野之身结交司马徽、徐庶、崔州平、孟建、石广平、庞统等名流之士,最终被推荐给刘备,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当然,还应当提到的是,深厚的豪门姻亲背景为诸葛亮提供的,还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见识。正因为他对荆州之主刘表太熟悉了,早早洞悉刘表并非命世之主,才并不急着出来做官,而是沉得住气,躬耕陇亩,以观时变,静待那位“真命天子”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