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水镜先生曾经骑在桑树上给庞统讲学,他们谈了些什么?

2019-07-27 10:38 北京晚报 TF003

司马徽字德操,名水镜,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隐士,时人称他为“水镜先生”。湖北南漳的“水镜庄”是司马徽的隐居地,这座庄园清幽雅致,园中奇岩异流,树木茂盛,花草葱茏。那天是个工作日,水镜庄内游人稀少,我们沿着西墙走到一处长有高大树木的林荫道,我在林荫道里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几行字:

骑桑论学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据《三国志》卷三十七“庞统法正传”第七记载。

庞统墓 新华社图

当我读到这段碑文,再举头望那棵桑树,便被“骑桑论学”四个字吸引了。我约略知道庞统是司马徽的学生,但对师生如此脱俗的雅举——骑桑论学,还是第一次听闻。我站在桑树下反复阅读碑文,幻想着当时的场景:东汉末年的士林中有一个不爱当官的隐士,他有一个学生,是求知者。一日,学生去先生家求教,刚好碰见先生骑在桑园的桑树上采桑叶,即便看见学生来了也没有停手的意思。先生用清亮而温和的声音说:“我在采桑,有什么问题你就问吧!”

当时庞统才十八岁,起先一定是站着的,他仰脸笑对先生,向先生行鞠躬礼,而后提出自己的疑问。也许他在提问前会问先生:“老师,要不要我帮您采桑?”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才与先生交谈起来。

他们谈论了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徽甚异之”后面还有一句话:“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司马徽在桑树上发现一个人才,称他是“南州士林的翘楚”,始终推崇、举荐他。或许为人清雅高迈的司马徽对看上去略显朴钝的庞统,起初还很不以为然,故而庞统前来求教时他继续骑在树上采桑,一点没有为人师表的做派。那棵桑树一定很大,树上的桑叶一定很肥,家里养的蚕一定很饿,急切地等待喂养……司马徽一定让庞统站了很久,庞统提问时抬头看着骑在桑树上的先生,先生说话的声音听上去像是从高空落下似的。最后庞统只好坐下来,继续向先生请教,直到日落之后。仔细揣摩,“徽甚异之”背后应当有两个内涵,其一是司马徽对庞统的学问感到吃惊——别看这个青年年纪尚小、长相憨厚,读书着实不少,思路敏捷,提的问题还是蛮有水平的;其二是这个人很有耐心和谦卑心,他在树下一天,天都擦黑了,还在和我探讨学问。

古人尊师重道的传统悠久,可教学形式这般独特,还是让人赞叹不已,这桑树上的学问真是宽宏渊博。“自昼而夜”可能不只采桑,一棵桑树不大可能采一天;司马徽好采桑,一定是觉得骑在桑树上的感觉好:天气温热,树上荫凉;尘世浑浊,桑园澄澈。学问自农桑始,为人从平地起,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三国时期,庞德公、司马徽、宋仲子、黄承彦、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一大批人被称为“荆襄人才”,不仅早期东吴的孙权、周瑜等人对他们尊敬有加,后期的曹丕、司马懿等人也不敢小看他们。他们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原文化,代表着一种博大、精深、幽雅的士林风格,展现出潜心学问、包容天下、相互称赞、相互提携的为人为学的大境界。

一个隐居的人,他可以没有野心,却不能没有抱负;一个做学问的人,他可以不外出谋事,却不能没有善良之心。桑树上的学问,既有抱负又有善良,充满自由、平等、温润、怡然、活力和生气,就像阳光和雨露、和风与清水,陶冶人心,滋养万物……

(原标题:桑树上的学问)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黄明安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马超“无情”,因为胃病?

曹操该不该杀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是谁?麻沸散为何失传?

“三国”故事广为流传,中日文化分别如何解读关羽这一角色?

张飞的蛇矛真的存在吗?162件文物齐聚日本,再现三国细节

张艺谋《影》引发"三国"热议 东吴哪位“都督”才略胆识最高?

《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 带你重新认识“家族的三国”

关羽是“侯”不是“候” 老北京到底有多少关帝庙?

《列族的纷争》重新梳理《三国志》 还原东汉末年历史真容

三国地理课:“驻马店袁绍”“石家庄赵云”的说法靠谱吗?

没有人爱的张杨:待人真诚为何却屡遭背叛最终惨死?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