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高铁“后厨” 春运回家路上这盒便当暖胃又暖心
2018年2月7日讯,春运回乡的大潮即将到来,在回家的路途上,如何吃得饱、吃得好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今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动车段内的京铁列车服务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见证了高铁盒饭从择菜到检测、装运全过程。
切菜虽然有机器,但有些环节人工必不可少,巡视随时挑出问题菜。
产品留样以保证可追溯,每批产品要在这保存72小时以上。
不光是菜,汤也要有标准分量。
饭盒不光要合乎卫生标准,转运的外包装箱和框也要经过蒸汽消毒。
干炒牛河需要大火快炒,为了达到最好的口味不惜成本人工炒制。
制作餐饮,卫生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据管理规定,每名员工进入车间之前都需要进行两次更衣,择菜员工上岗之前还需要洗澡,然后再通过喷淋间进行除尘,进入生产车间内,手脚还要浸泡消毒30秒,才能上岗作业。
在蔬菜前处理车间,员工正在对择好的蔬菜进行处理。灯检台前,制作梅菜扣肉需要的梅干菜要经过四名工作人员进行筛选,去除里面的杂质异物。“梅菜扣肉、宫保鸡丁、剁椒鱼都是旅客最爱的套餐类型,像是每天从这里经过的梅菜就要超过上百公斤,都要经过筛选处理。”生产车间副主任孙轶介绍。
据介绍,高铁盒饭全部采用冷链快餐生产工艺,但为了保证口味,一些餐品依然采用了最传统的制作手法。像是广东地区旅客爱吃的干炒牛河,以往在使用机器制作时总是做不出应该有的味道,现在则采用手工煸炒,员工亲手大火快炒,一小锅只能炒7、8份,炒制之后,还要进行速冷处理,用最短的时间降到10度以内,并全程冷链运输,这样才能在列车上还原炒牛河最地道的滋味。
盒饭生产完成还不算完。在生产基地,每款产品还会进行留样观察至少120小时,确保食品安全可溯源。
据介绍,配餐基地总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春运期间,每天有约2万份高铁盒饭从这里生产出来运往全国各地,从制作完成到送上列车,最短用时不到12小时。
春运期间,根据不同线路及沿线区域性饮食风俗习惯和旅客用餐需求,生产基地将生产从10元到99元间6个价位18种套餐。此外,乘坐高铁的旅客还能有机会吃到4种素食套餐。与以往感知上的素菜只有青菜米饭不同,素食套餐中原料是植物蛋白,有“宫保鸡丁”、“黑椒牛柳”、“鱼香肉丝”、“番茄鱼排”,价格在45元。“目前这四种素食套餐每日生产100份,还在小批量试生产阶段,未来根据市场需求还会逐步加大生产量。”
今年春运,旅客还会发现,车上盒饭的饭量比以往更足了。据工作人员介绍,以前菜品和米饭都放在同一份盒饭当中,不过从去年夏天开始,45元以上档次的套餐中,米饭将会被被单独装盒,原来盛米饭的位置则被用来盛菜,相当于每份盒饭又多了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