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今日主打

北京迎入冬最冷一天:朔气逼人深夜 他们用坚守温暖城市

2017-12-12 11:56 北京晚报 admin

2017年12月12日讯,今天,北京迎来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朔气逼人深夜,有一群人既是为了自己的小家,也是为了北京这个“大家”在忙碌着。

师傅们在设置防坠器。

组长袁成军签字下井。
这口热力井近20米深,袁成军下井检查。

今晨零时▶ 白云桥下

在40摄氏度温差中

守候千家的温暖

零时,一辆热力集团的工程车辆停在西城区白云桥下。车上下来6位工人师傅,他们来自管网二所三班,带队的是班长袁成军。气温骤降,加压升温对老旧管线是个考验。6位师傅的任务,就是检查管线运转情况,确保正常供暖。

检查管线要从井口进入小室。几个人下车后,围着井盖拉起围挡,固定警示标识。几位师傅穿得并不厚,风一吹就冻透了。但他们说,井下会达到30摄氏度,爬进爬出换衣服,太耽误时间。“一宿至少要查看40多个小室,不能浪费时间啊。”浓重的“白雾”蒸腾在师傅们的口鼻间。

“氧气安全。”掀开井盖,一位师傅把测氧仪探了进去,“小室密封性好,氧气稀缺,下井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好。”几个人抬着像三脚架式的防坠器架在井口,一位师傅背后挂上绳索,顺着梯子下到井底。小室里有截门、支架等多个附件,是检查管线是否存在“跑冒滴漏”时要重点查看的。

查完这个小室,围挡向前推进了二三十米。别看距离不远,第二个小室与第一个相比大不一样,深度一下子有近20米深。“我来签吧!”班长袁成军接过了组员手里的一张表格,表格上是各类安全指标,详细记录着井下的数据,谁要下井谁来签字。每逢遇到这种十多米的深井,袁成军多是主动请缨,把危险最大的活儿留给自己。

井下漆黑一片,袁成军的身影很快消失不见。另外几位师傅围着井口蹲了下来,望着井底,时而什么都看不见,时而晃过几缕手电的光亮,大家屏气凝神,寒夜仿佛一下“冻住”了,只听得过往的车流声。“班长!”半分钟后,一位师傅喊了一声,直到听见袁成军带着回音的应答,大家才如释重负。

地上寒意袭人,井底闷热如夏,近40摄氏度的温差很容易让人感冒。“干我们这活儿,伤风感冒常有,不发烧就坚持。大冷天儿的,不能让老百姓着急。”袁成军先抹了把头上的汗,接着又紧了紧领口。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以前的小路加宽变直,原本设在路边的井盖如今“挪”到了机动车道上,因此师傅们只好在夜间不断路检修。输配二所三班共有28人,他们负责检修的430个小室,而全所掌握的小室数量达到两千多个,这两千多个点遍布在京城核心区的各条供暖主干线上,每一个点的编号、位置和情况大伙儿都熟记于心。

昨晚8点半,在惠农门前,来自各地的运菜车已经排起了长队。

昨晚10时▶ 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

新鲜白菜豆角送进市民菜篮

昨晚10点,很多人已经钻进了暖被窝,但在新发地蔬菜市场,一夜的交易才刚刚开始。

昨晚8点半,在惠农门前,来自各地的运菜车已经排起了长队。运菜车大多来自山东、河北,都是等着进入新发地蔬菜市场的。这样的等待,司机们已经是习以为常了,不少人在车里准备了被子,“我们进去得后半夜了,现在就在车里凑合一下。”

在新发地里面,菜商们已经忙碌开了,交易完的新鲜的白菜、翠绿的豆角陆续装袋装箱。今天一早,它们就会进入居民们的菜篮子。今年28岁的小陈师傅在新发地卖菜8年。毛线帽、棉坎肩、军大衣,再加上盖腿的毯子,这就是他冬天不离身的行头。小陈至少要在这里守上一宿:“再过一会儿,就会有人来批发,明天一早大家就能吃到我拉来的菜了。”为了卖菜他要熬上一宿,有时候两天都不能休息,他在怀里随时揣着几块槟榔,困了就嚼上一块。

外卖送餐员张浩

张浩拿出屏幕满是划痕的手机说,他每天基本上要接10单左右,一天能挣一百多。

昨晚11时▶ CBD一座写字楼

体贴顾客为外卖小哥点热粥

“客人给点的。”昨晚11点,外卖送餐员张浩发了一条朋友圈,还附上了一张订单的照片。这是一位客人点的砂锅粥,备注上还留了一句话:“天冷,给外卖小哥点了一份粥。”

在CBD的一座写字楼下,裹着羽绒服的张浩双手把外卖递给客人,连说了好几个“谢谢”。客人想让他在大楼前台吃完再走,张浩却回答已经吃过了。原来,为了不给客人添麻烦,张浩在店里就早早地把粥喝完了。他不住地感慨:平时客人的备注一般都是要发票,很少有客人为送餐员点餐。天气虽然冷,不过送完这一单,他觉得暖和多了。

和别的送餐员相比,张浩的穿着像个“多国部队”:羽绒服外面是一件“闪送”马甲,下身则是一条保安员的制服裤子。其实,他是一名保安,送外卖是兼职。“我今天是中班,下了班我就来送外卖了。”到晚上11点,他已经送了7单,账户里有了80多块钱的收入。他拿出屏幕满是划痕的手机说,他每天基本上要接10单左右,一天能挣一百多。加上做保安的工资,一个月下来能挣到七千块钱左右。当然,这都是在寒风中辛苦奔波换来的。

“我不累。就当旅游了,正好各处转转。”张浩今年31岁,是河北辛集人,刚来北京打工4个多月。他说,当保安就是单位和宿舍两点一线,但是当送餐员却可以满北京跑,还能看看风景。凭着这份兼职,他对北京也越来越熟悉,最北边跑过昌平,最南边到过大兴。

除了每月1400元的房租,张浩每个月能攒下五千多块钱,几乎没有其他花销。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婆孩子都还在老家呢。不过,他每个月回家都会给家里带些北京的特产。“上次回家带的京八件,上上回是北京烤鸭。”他说,这些东西家人都很喜欢。

朝阳环卫中心一分队一班的许占国师傅坚守在岗位上

昨晚9时▶ 建外大街

为小巷清洁每天捡上千烟头

上身穿着两件外套,一件棉坎肩、一件衬衫加保暖内衣;下身穿着一条加绒的厚保暖裤,再套上秋裤;头戴一顶厚毛线帽子。昨晚9点,街头气温已跌至-5℃,行人裹紧外套脚步匆匆,朝阳环卫中心一分队一班的许占国师傅仍坚守在建外大街华侨村的北侧路上。

许师傅清扫的区域属于朝阳环卫制定的八条背街小巷示范道路之一,清扫范围从以前的“路牙到路牙”升级为“墙根到墙根”,要达到无遗漏、无盲区、无死角的保洁目标。对于一些“门前三包”做得不好的餐厅和商场来说,许师傅还要帮他们“查漏补缺”。“晚上保洁很考验眼力。”背街小巷不比城市主干道,这里的路灯照明设施往往不够完备,但在暗光条件下,许师傅的清扫仍然细致。在一遍遍的巡回过程中,所有新生垃圾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因为穿的厚实,许师傅扫上一会就开始发汗,他更乐意把他的清扫车停在一边,边走边清扫。“现在北京实行室内禁烟令,在街头抽烟的人就多了,我们每天要扫上千个烟头。”记者看到,当年轻人捧着热饮欢笑着走出赛特购物中心时,许占国还在躲避来往车辆,把压在隔离墩下,飘在绿地上的垃圾清扫干净。

许师傅上的是晚班,下班以后,他会把清扫车开回四惠附近车队,再骑电动车回家休息,真正能休息时已经接近午夜。尽管这条背街巷并不起眼,但有了这些环卫师傅们的接力劳动,从每天凌晨4点到晚上10点,背街小巷的全时段保洁也有了保障。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景一鸣 张骁 实习记者 张群琛 文并摄

分享到

“国庆七十年·京城瞬间”地坛庙会话家常 民生情怀注解伟大时代

使用12项调查措施保持惩腐高压态势 北京两级监委已经留置61人

北京西城区为老旧小区更换39部电梯:困扰居民十几年的心病解除了

北京东城城管今天拆除14处自建房

北京地铁13号线五道口拥堵问题解决:“小手术”后大变样

政府办事大厅服务柜台该多高?标准答案:80厘米

北京“万能”便民服务中心对外开放:一个独特之处吸引市民注意

十亿元共享单车押金未退 中消协:预授权制“冻结”押金防挪用

北京最新天气预报:明天空气转差 后天北风再来

朝阳区小鲁店村有了集中充电车棚 电动车不进村居民更安全

小偷两度光顾张仪村路 盗走数万元财务仍未落网

《美在雅安》获纽约电影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大奖”

实拍今冬北京山区第一场雪,银装素裹

冷空气来袭!中疾控专家:这五类人群警惕身体失温

北京今年优化增设公交线路超百条,乘车更顺畅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值得期待,预计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注意了!20日起北京核发电子《北京市居住证》,停发实体居住证

昌平门头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公示,北京已5区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