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专栏文洋快评

苏文洋:读《捐纳的政治经济学》有感 评买官卖官

2014-08-14 11:15 网络 TF000

现在的新书多得读不过来了。退而求其次,读一点《读书》类杂志和报刊上的新书评介,以求得书有点了解。虽然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但有馍吃总是比没馍吃强一些。今年第8期《读书》,有一篇“品书录”,题为《捐纳的政治经济学》,评介201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日学者伍跃专著《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

 

untitled

读过这篇书评,我大致对明清两代买官卖官有了一些肤浅的了解,准备抽时间找这本书来认真通读。

“捐纳”,俗称买官卖官、卖官鬻爵。买官卖官,古已有之。今天一些地方也有了买官卖官,但古今大为不同。

根本的不同是明清两个朝代“捐纳”是国家行为,或说政府行为,公开买卖,纯属个人行为,即使是公开买卖,即使是组织部长买官卖官,也不是国家行为或政府行为,是个人之间的私相授受,钱都进入个人腰包,国家、政府未得一分钱好处。

清代之前的“捐纳”,大多是国家财政困难时的临时性措施,补充政府急需或必需的公共开支。从清代开始,“捐纳”形成一项系统的、覆盖全国的制度,并且种类繁多。比如,可以捐出身(监生、贡生、举人等),捐实官(文职、武职等),捐铨选(分发、捐免、花样)、捐虚衔、捐封典等。除了捐纳实官(实职外),还可以捐先用(先行赴缺补缺)、捐即用(立即赴缺)、捐升(晋升)、捐免(免于处分)、捐复(受处分后复职)等。

现在的买官卖官,大概以实职居多,弄个代表、委员的居少。虽然没有听说过“捐免”、“捐复”,但我觉得有些官员免职和官复原职里面,不排除有买卖成份,因为不合情理。只是没有认真监查而已。“捐出身”这一项,大概由一些大学,学校代办了。

明清“捐纳”是面向所有民众的,基本上只认钱不认人。因此,不仅是有钱人趋之若骛,穷人也有借贷捐纳者。据说,现在也有“集资”买官的,向村里乡亲或亲朋好友借钱,但卖官的却挑三捡四,一般不是“哥们儿”的自己人或没有“中介人”,提着猪头也找不到庙门。为什么时常有骗子从中渔利?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买,也不是对什么人都能卖,骗子冒充“中介人”。

“捐纳”尽管在当时也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却是公开化的,不用隐瞒。乾隆三十年(1765),朝鲜使臣洪大容随使团出使清朝,归国途中见到“笔法颇纯拙“的抚宁知县贾熙,贾知县坦言自己只是贡生,“援例捐纳”,买个官。洪大容感叹:“华俗之真实,大可敬也!”现在没有一个买官的像贾知县这样说老实话,外国使臣自然也不会称赞“中华风俗”了。

明清实行“捐纳”有些值得注意的原因,比康雍乾时期,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往往用来赈灾,政府财政只有田赋、工商税和官营专卖税收(盐税等),康熙又领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因此遇有军政大事上的财政需求,不得已而开辟“捐纳”财路。那个时代是皇权国家,官职也是皇家私有物,与公共权力为国民共有之现代国家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买官卖官的后果,最终是自己祖上的江山卖掉了。当今买官卖官的,卖的是公,肥的是私,比起皇家卖私有物可恶一万倍。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市纪委书记向省纪委书记花500万买官

“五假副部”卢恩光买官历程首揭秘 竟然还牵扯这20人?

揭秘市委书记如何向省委书记买官? 今日浮出水面触目惊心

湖北发现清朝买官收据 为避免官员中饱私囊清政府统一印制收据

发现清朝买官收据 网友调侃:这样的大清吃枣药丸

发现清朝买官收据 以给灾区捐款为名实为秀才捐监生

左手收钱卖官右手送钱买官 官员被抓上下级都搭上了

公安局长卖官 副局长8万美元教导员派出所长10万港币

苏文洋:提升出租车服务质量不必等改革

苏文洋:给顾客换菜要做到心明眼亮

苏文洋:旅游黑店是旅游业的大毒瘤

苏文洋:市政建设问题可以深追原因

苏文洋:为根治假币支个新招“设立打击假币专项基金”

苏文洋:河南鲁山老年公寓火灾责任人是否知道自己的责任?